今日新鲜事 热点 清朝时候,文人书房中有件“神秘”的自在钩,为何后来消失不见了

清朝时候,文人书房中有件“神秘”的自在钩,为何后来消失不见了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生活也越来越丰富多彩,各式各样的生活用品也层出不穷,因此也让很多老物件都失去了用武之地。比如,在清代社会中,文人的书房除了“文房四宝”外,还有一件奇特的自在钩,但可惜现在都见不到了。究竟什么是自在钩呢?下面,就让小编来给您从头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在清朝时期,科举制度还依然延续,因此天下的学子也都以中举为目标,所以读书也依然是第一要务。既然要读书学习,那书房肯定是少不了的,而且书房也还是他们心目中最神圣的地方。历史研究表明,古代文人的书房都颇为讲究,如果是大户人家肯定装饰奢华,搭配的也都是高档木材的桌椅,此外各种书籍也更加丰富,但如果是普通人家,则装饰就很简单了,甚至还显得十分寒酸。不过,抛开贫富而言,古代文人书房肯定都有孔老夫子画像,体现了他们尊师重道的思想。

此外,“文房四宝”也是不可或缺的,即笔,墨,纸,砚。虽然“文房四宝”在古代社会也有高低之分,就如同现在的产品一样,都有所谓的“低端”,“中端”和“高端”,但是当时读书人其实并不过分追求,都本着能用即可的想法选购。除了“文房四宝”,还有许多与之相适配的文具类型,比如笔筒和笔架,砚屏和砚滴子,纸匣子和镇纸,以及各种墨盒等,都是文人的手边物。

不仅是清代学子,古代社会的读书人都十分苦,否则又怎么会有“寒窗苦读”的说法。在当时的社会,读书学子的娱乐休闲方式很少,他们唯一可以放松的方式或许就是喝茶了,比如冬天在书房读书的时候,他们都会围炉煮茶,一边喝茶一边读书,既能当作放松,也能当成取暖。值得一提的是,有人还喜欢在书房中吊炉煮茶,即将茶炉吊在炉子正上方,此时就要用到一件自在钩了。

所谓“自在钩”,其实是一件十分巧妙的伸缩钩,很好地解决了茶炉和炉子的距离问题。正常而言,在吊炉煮茶的时候,茶炉钩子都是固定的,即茶炉距离火炉的距离是完全固定的,比如5厘米,10厘米或者15厘米等,但固定就带来了很多麻烦。

茶炉和火炉距离近,茶水煮开得就相对快,反之就相对慢,当茶水煮开之后还必须取下茶炉,否则茶水就会持续的沸腾,等茶水凉了再挂到钩子上加热。因此,有个能调节高度的钩子就会方便许多,所以“自在钩”出现了,它能自由调解茶炉和炉子之间的距离,也能让茶水保温。

“自在钩”的主体是一截竹筒,长度约1.5米左右,竹筒上端系在房梁上,中部靠下的位置钻孔系上一截绳子,然后挂着一块板子,并且板子的另一端有一个开孔。紧接着,最关之处在于,要将一根带钩子的木棍穿过板子末端的开孔,接着再塞入竹筒中,此时“自主钩”就制作完成了。虽然“自在钩”的制作方式简单,但是构想却极富智慧。

在使用时,将茶炉挂在钩子上即可,通过调解木棍钩子塞入竹筒的长度,来达到调解茶炉和炉子之间距离的目的。因为有茶炉的自重,还有木棍钩子和板子开孔的摩擦力,再加上又连接在竹筒上,所以就形成了三角的稳定结构,以至于木棍钩子不会从竹筒滑落,还能够随意的调解长度。

毫无疑问,“自在钩”是古人智慧的结晶,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它也被替代了。“自在钩”也有缺点,即体型太大,很多制作的也粗糙,一般人放在书房都显得碍事。其实,都不用说现代社会了,在民国时期就没人用“自在钩”了,因为当时出现了一种轻便的伸缩杆,另外民国时期的学子也都没有围炉喝茶读书的习惯,所以“自在钩”也就失去了用武之地。

时至今日,“自在钩”也许只能在博物馆,或者是旧货市场才能见到了。不过,现在也有一些人喜欢“复古潮流”,希望能将“自在钩”推广,但小编认为还不太可能。

虽然“自在钩”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也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了,但它背后的原理却值得我们深究,将老祖宗的智慧发扬光大。不仅是“自在钩”,还有很多古代社会的东西都是如此,虽然被淘汰,但不该被遗忘。

参考资料:

《民俗研究》作者:张举文,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刘立江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书房,学子,社会,茶炉,古代,钩子,竹筒,文房四宝,时候,距离,故事传记,书房,茶炉,钩子,竹筒,茶水

今日新鲜事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书房,学子,社会,茶炉,古代,钩子,竹筒,文房四宝,时候,距离,故事传记,书房,茶炉,钩子,竹筒,茶水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书房,学子,社会,茶炉,古代,钩子,竹筒,文房四宝,时候,距离,故事传记,书房,茶炉,钩子,竹筒,茶水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