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前期,最重要的军政领袖是杨秀清。他在太平天国运动中,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太平天国的政权架构中,他也是占了重要的位置。在太平天国运动
初起
的时候,在永安封王时,杨秀清被封为东王九千岁,位居五王之首。并且明确规定,其他各王都归东王节制。这样,杨秀清在太平天国就取得了除了洪秀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
在杨秀清的指挥下,太平军定下了出广西,入湖南,一意南京的战略。在很短的时间里,太平军发展壮大几十倍,顺江而下,攻下南京。随后太平天国建都南京,改名天京。在接下来的战争中,太平军发动北伐、西征,给了清朝政权沉重的打击,疆土日益扩大。
尤其是在打破江南大营的战斗中,杨秀清更是发挥了他的卓越的军事才能。当时太平军远道而来,初战告胜。在这种情况下,太平军将士都想要入城休整,然后再战。但是,杨秀清立刻颁下严令,不破江南大营任何人不得进入天京城,违令者斩。于是,太平军将士鼓足勇气,一举击溃了围困天京许久的江南大营。
在整个太平天国中,对杨秀清的才能都评价很高。李秀成评价杨秀清说,“不知天意如何化作此人”,“东王佐政事,事事严整,立法安民,民心佩服”。洪仁轩评价杨秀清说,“过去东王在世时,拓土开疆,犹有日辟百里之势,而今进寸退尺,战胜攻取,大逊于以前!”
但是,在经过“天京事变”以后,太平天国的一切都发生了变化。由于内讧,杨秀清被韦昌辉所杀,从此,太平天国走上了下坡路。那么,如果杨秀清不死的话,太平天国会是怎么一个样子呢?
我们先看看“天京事变”给太平天国带来了多大的伤害。“天京事变”的根源,是来自于太平天国的领导架构。太平天国的领导是“军师制”。在分封诸王的时候,这几位王爷都有军师的封号。杨秀清是左辅正军师,肖朝贵是右弼又正军师,冯云山为前导副军师,韦昌辉是后护又副军师。这样,洪秀全就成为太平天国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和精神领袖,而实际上世俗的权力和行动由军师们负责。
在分封诸王的时候,洪秀全虽然给了杨秀清节制各王的权力,但是对杨秀清也有所防备。杨秀清以“天父下凡”的手段笼络众人,洪秀全不得不给予他最高的职位。但是,他在军事上还是任用肖朝贵这个号称“天兄下凡”的人。而且,冯云山是杨秀清的
接引人
,是太平天国的主要缔造者,有这两个人在,就能够压制杨秀清的野心。而且各王各有部属,都有自己的兵马,这样洪秀全就可以借用他们的兵力互相制约。
可是,人算不如天算。洪秀全虽然计划的很周全,可冯云山和肖朝贵都在战斗中先后阵亡。这样,杨秀清的权力就失去了制约。随着太平天国的胜利形势,杨秀清的野心也日渐膨胀,最后要求天王封其为万岁,想要和洪秀全平起平坐,最终激起了“天京事变”。
太平天国的
军师
负责制是它的特色,但是也是这一切纷争的源头。当时的湘军内部,以曾国藩为首的将领就预测,太平天国最终会发生内变。最终还是让他们说中了。
“天京事变”不但杀掉了杨秀清,还因此诛杀了两万多杨秀清的部属。这些人员都是组成杨秀清办事机构的人员。这些人的死亡,使得太平天国的中枢机构遭到摧毁,从此太平天国的政令就运转不灵了。再加上“天京事变”将太平天国的内部矛盾公开化,使得普通追随者的理想破灭,严重打击了太平天国的军心士气。
那么,如果没有发生“天京事变”,太平天国在杨秀清的领导下,革命运动是否能够继续发展呢?
在天京事变之前,太平天国正处于鼎盛时期。在这个时候,天京附近扫清了江北和江南大营,已经有了向苏北和东南发展的基础。而西征军在遭受挫折后,在石达开的带领下,屡次打败曾国藩的湘军。太平军重新夺回武汉,并席卷江西,曾国藩被困在南昌,哀叹“呼救无从”,“魂梦屡惊”。
这个时候,太平天国的军事形势十分有利。太平军能够向北发展,占领江淮一带。也可以兵向东南,夺取东南的富庶地区,断绝清朝的粮饷之道。西征的军队已经在对湘军的战争中占了上风。这样,太平天国已经有了割据江南之势。
但是,在这种形势下,太平天国还有着隐忧。在太平天国的北伐军失败后,清朝已经稳定住了北方。随着战争的延续,清朝的大批骑兵已经开始南下,在战争中逐渐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可以说,太平天国向北发展的道路已经变得很艰难了。
而西征军,虽然在湖口之战中大败曾国藩,但是没有给曾国藩的湘军以歼灭性的打击。曾国藩的水军主力尚存,而太平军没有一支正规化的水军,这是太平军难以克服的障碍。曾国藩的水军已经占据长江水面,在这种情况下,虽然太平军在陆路能够取得一定的进展,但终究不可能有太大的发展。
这样,向西、向北的发展的可能都不大。那么只有向东南一个方向了。趁攻破江南大营的胜利之威,太平军拿下东南应该是没有多少难度,可是说是势如破竹。但是,在向东南发展就又会出现一个问题,那就是和西方列强的关系问题。
西方列强由于对太平天国的宗旨不满,对太平天国是十分敌视的。即便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侵略者在上海,依然对太平军采取敌对态度。正如同后来的洪仁轩所说的,“我认识的外国人没有一个好人”。这是洪仁轩认清了这些西方殖民者的真实面孔后说出的话。
如果太平军进入东南,最终会和西方殖民者发生正面冲突。那么,清朝政府会更早的和西方殖民者勾结起来,合伙镇压太平天国。因此,不管杨秀清是否死亡,清朝政府和西方列强勾结在一起镇压太平天国的事实是不会改变的。
而且当年在建都天京的时候,很多太平军的将领也表示了不满。他们认为,没有彻底推翻清朝政府,就建都南京,享受安乐,这是很危险的。而建都天京正是杨秀清的主张。从这一点来看,杨秀清能够取得最大的成功,就是割据江南半壁罢了。这一点也从杨秀清在打破江南大营后,就急着要求封万岁看出来了。
但是,要割据江南,要有几个条件。一是全据长江,二是守江必守淮,三是全取江南。而这三点,杨秀清一样都没能做到。长江上游被曾国藩的湘军占据,他的水军是太平军无法对敌的。而长江以北,始终的清朝的控制范围。淮南一直在拉锯,而苏北的清朝军队组成了江北大营,消灭一批又来一批,始终无法打退。
而全取江南更是不可能。西方列强已经凭借与清朝的条约,在江南各个重要口岸占有了据点。在这些敌视太平天国的西方殖民者眼中,太平军就是他们的敌人。而太平军也没有将他们赶走的力量。
这样一来,杨秀清的江南半壁江山,完全没有可靠的屏障,周围实际上是处处漏风的篱笆。在清政府和西方殖民者的勾结下,他的半壁江山是无法守住的。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杨秀清为太平天国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天京事变”和他的死,对太平天国的损害很大。但是,如果从现实中,以及长远的形势来看,我们可以看到由于杨秀清在太平天国定都上的表现,我们可以看出这人的不思进取。
杨秀清如果活着,太平天国的政令能够畅通,可是基本的军事形势无法改变。虽然可能在东南方向上取得一定的发展,但也会因此和西方殖民者发生冲突。随着战争的延续,在清政府和西方殖民者的共同镇压下,他和他的太平天国依然会失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