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新鲜事 热点 清朝末年,为何中原百姓宁可“闯关东”,却不去温暖富庶的南方?

清朝末年,为何中原百姓宁可“闯关东”,却不去温暖富庶的南方?

2008年,由李幼斌、萨日娜主演的《闯关东》一经播出便反响热烈,好评如潮。同时,也让“闯关东”这一发生在清朝末期的“移民”事件走进了大众视野。

“闯关东”是中国早期规模最庞大的“移民”社会事件,它讲述的不止是上万个“朱开山”家族,更反映出了当时人们的生存环境和社会现状,具有很高的社会现实意义。

“一副扁担便是全部家当”,描述的就是当时闯关东人们的现状。如同朱开山一家,若不是生活所迫,谁又愿意背井离乡冒险“闯关东”呢?

这时,不禁有人会问,他们为什么要“闯关东”?如若是为了摆脱贫穷,那为什么不去富庶的南方,反而选择冒险去当时还十分贫瘠的东三省呢?

今天,就让我们去一探究竟。

关东在传统意义上一般是指东三省为主的东北地区,因为这一地区处在山海关以东的位置,所以就被称为“关东”。而“闯”有着不畏艰险,打破规则的意义。

自古,山海关自城东就界定着关内和关东两大平原。清朝满族入关之后,为保护其在东北地区上的特殊待遇,颁布了禁关令,即禁止关内人进入关东地区,此举直接导致关东人口减少。

直到19世纪中叶时期,虚掩的山海关大门才正式对关内老百姓打开,“闯关东”的热潮也如同巨浪一般逐渐袭来。

据有关资料记载,“闯关东”的人口多以山东为主,从清末到民国,参与“闯关东”的人数高达3000万人次,这也让后人通过数字直观的感受到了“闯关东”的热潮。

而所谓的闯关东,清朝至民国年间,百姓背井离乡,千里跋涉到关东地区谋生的大“移民”活动,而这场活动的主力军便是以山东为主,其次是河北及陕西等地的老百姓。

清朝时期,中国黄河下游的村庄连年受到自然灾害,旱灾、洪灾、蝗灾等连连频发,导致沿途的庄稼地常年颗粒无收,老百姓连肚子都填不饱。

而对于那时的中国老百姓而言,粮食那是大于天的东西,是生存的保障。所谓“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无论到了何时,粮食都是生活的重心。

但席卷而来的灾荒,给了本就受增税困扰的老百姓一记重锤。就在大家惶恐不安之时,传来一个好消息,清政府愿意开禁放地,并鼓励中原老百姓进入关东开荒种地。

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的封禁政策,让边东内的人口骤减,也就意味着缺少人手守护边疆地区,且当时沙俄不断地吞噬黑龙江边境,让清朝政府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所以为了抵制沙俄,振兴边东内经济,清朝政府才开放禁边政策。

但除了最早一批由清政府招募过去的开垦人员之外,大部分的人们都是逃难过去的。最重要的是那时的关东地区贫瘠一片,并没有南方那么富庶,那为什么人们还要往关东地方闯呢?

总共有那么几个原因:

第一,土地面积问题。土地是什么?土地就是老百姓的命根子呀!对于当时逃难的人们来说,他们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拥有肥沃的土地来种植庄稼,以得到生存之根本。

南方虽然富裕,但人口稠密,并没有过多的土地可供给给他们,而人口稀薄的关东地区,地多人少,肉多僧少,才是当时大环境下的上上之选。

第二,路程问题。对于中原地区的老百姓来说,去东三省可要比去南方近太多了。就以山东为例,从山东到威海大概只要五百多公里,但是到浙江却要八百多公里。

而且大家都是逃难过去的,一路上本就没有粮食的支撑,又拖家带口的,其困难程度可想而知。

所以对于当时的老百姓而言,能活着到达关东地区就已经很不容易了,更别说全家老小活着到达南方了。

再说,去南方大部分要走水路,不仅花费高,对填饱肚子的选择也有所减少。如果去关东地区,沿路不但可以乞讨,也可以挖野菜或者淘金。毕竟多了选择也就是多了生存的希望。

第三,安全问题。清末时期的南方并没有北方那么安全,而且连年身处战乱之中。例如声势浩大的太平天国运动,直接一路攻占到了南京。

为了与其对峙,清政府还在南方建立了江北大营,所以说如若当时真去了南方,说不定半路就进了军营。在多番比较之下,老百姓肯定更愿意选择相对稳定的北方。

第四,从众心理。因为清政府一开始的“封禁政策”,吸引了大批的群众向关东地区迈进,再加之,关东地区是封禁之地,老百姓自然也会对它产生一定程度上的好奇心,

有道是,走的人多了变成了路。看着前人不断地向关东地区迈进,逐渐也就会觉得这是一条生路,自己也就会动心随大流,也就出现了从众现象。

第五、能快速适应。东北的语言文化与中原地区的语言文化相似,即使在地区语言上的差异也大同小异,大概的意思也是能够听得明白的。

但是与南方的语言文化却相差较大,再加上南方与北方的饮食文化、气候差异等,对中原地区的一些老百姓来说,适应南方的大环境就已经是一大难关了。

所以,对于中原地区的老百姓来说,肯定是愿意选择差异较小的东北地区。

“闯关东”可以说是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迁徙人数最多的一部移民史。它对于东北地区的文化发展、农业发展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历史意义。

或许也可以说,如今东三省的发展,离不开这群老百姓用血泪谱写的历史悲剧。

一个“闯”字道出的不仅是几代人背井离乡的悲怆与艰辛,同时也造就了他们不怕困难,勇往向前的坚韧性格。

如今“闯关东”事件虽已变成了历史书本上的几页纸和几张照片,但闯关东人的坚忍不拔的精神,震撼人心的故事依然在中国老百姓们之间深远流传;那群挑着扁担,穿着破旧棉子的身影也依然徘徊在我们的脑海之间。

这一壮烈的历史悲歌,也让我们更加珍惜如今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人口,地区,关东,清朝,南方,中原,人们,土地,清政府,百姓,中原地区,关东,关东地区,闯关东,老百姓

今日新鲜事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人口,地区,关东,清朝,南方,中原,人们,土地,清政府,百姓,中原地区,关东,关东地区,闯关东,老百姓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人口,地区,关东,清朝,南方,中原,人们,土地,清政府,百姓,中原地区,关东,关东地区,闯关东,老百姓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