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新鲜事 热点 德国“最后一位全才”竟是狂热中国粉,给康熙写信想加入中国籍却遭惨拒?

德国“最后一位全才”竟是狂热中国粉,给康熙写信想加入中国籍却遭惨拒?

导语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对全世界都有广泛影响。今年也是中德建交50周年,其实早在17世纪,中国和德国之间就已经有文化之间的交流了,而这之间重要的桥梁就是德国的著名学者莱布尼茨,接下来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他与中国之间的故事吧!

莱布尼茨于1646年出生在莱比锡,是历史上少见的全才,有“十七世纪亚里士多德”的美誉,他的研究涉及哲学、神学、伦理学、政治、法律、历史和语言学。莱布尼茨的父亲是莱比锡大学的教授,在莱布尼茨6岁时去世,但给他留下了一个私人的图书馆,这对他来说是一笔巨大的财富,他对知识的渴求很早就显现出来了:小时候他就自学拉丁语和希腊语,15岁时进入莱比锡大学学习。后来他又分别在耶拿、巴黎和阿尔特多夫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他对许多知识领域产生了兴趣,其中包括数学、法律和哲学。

图源:wikipedia

欧洲历史上少有的全才

莱布尼茨在数学和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哲学上,莱布尼茨的乐观主义最为著名;他认为,“我们的宇宙,在某种意义上是上帝所创造的最好的一个”。他和笛卡尔、巴鲁赫·斯宾诺莎被认为是十七世纪三位最伟大的理性主义哲学家。而他的哲学观点也影响了他在数学上的研究成果。

1700年左右,欧洲经历了一场科学浪潮:学院和大学纷纷成立,研究人员获得了越来越多的新见解,而这个时代最伟大的思想就来自于莱布尼茨,数学是他的主要研究领域之一,他在数学上取得的成就至今还影响着我们。他与牛顿分别创立了微积分,至于俩人到底谁才是微积分的第一人,欧洲的学术界也因此展开了十余年的激烈对峙,最终的结论是莱布尼茨和牛顿分别在德国和英国独立创设了微积分。不过现如今使用比较广泛的是莱布尼茨创立的微积分符号。

平板电脑,手机等等在21世纪已经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标配,虽然计算机的发明要归功于工程师Konrad Zuse,但为世界上最现代的计算机铺平道路则是莱布尼茨。莱布尼茨被认为是计算机二进制的先驱者。莱布尼茨的二进制算术法在1701年前就已经形成,他于1701年初向巴黎皇家学会提交了一篇正式论文,即论述二进制的《数字科学新论》,但被婉言谢绝。科学院院长提出的主要理由是看不出二进制有何用处。进行补充后,他又在1703年将研究成果发表在《皇家科学院院刊》上。二进制在莱布尼茨的时代并没有得到推广,直到计算机发明后,二进制才真正实现了其应用。

图源:dpa

中德文化最早的缔造者之一

清朝“康乾盛世”时期,中国的实力达到了顶峰,不断地向欧洲出口茶叶、丝绸、瓷器、漆器、香料和其他奢侈品,自17世纪以来,西方世界的知识精英们一直被繁荣的清朝政府所吸引,莱布尼茨从一些曾经前往中国传教的教士那里接触到中国文化,并且也对中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位天才在300多年前就开始思考整个世界,并积极的倡导中国与欧洲各国之间的交流。

在当时欧洲各国眼中,中国是一个很好的传教地。莱布尼茨呼吁新教国家不要把在中国的传教工作单独留给天主教徒。然而,这位学者关注的并不是宗教,他希望以这种方式传入中国欧洲的科学技术,他认为科学和技术作为欧洲文明的最大成就对中国人很重要,历史证明他的这一观点也并没有错。

莱布尼茨同样欣赏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他认为欧洲也应该向中国学习。莱布尼茨提议欧洲引进中国的实用哲学。他有一个愿景,就是希望中国派遣传教士到欧洲,用儒家的道德教义指导欧洲人。"交流、学习、获利,从而产生对双方来说都是优秀的、合理的东西",这些是莱布尼茨的想法。

莱布尼茨对遥远的东方古国有着浓厚的兴趣,对中国的了解远远超过一般的欧洲人。莱布尼茨十分积极的推进科学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希望实现互利共赢。

莱布尼茨与中国还有一个广为流传的说法,在康熙年间,莱布尼茨曾给清朝皇帝康熙写了一封信,他希望加入中国籍,并且建议在中国建立用于中欧文化交流的科学院。然而在当时,大清帝国拒绝了他的请求,认为没有向西方学习的必要。中西方由于各自的文化体系、宗教信仰、治国理念、国家政治制度、发展方向的不同,两者逐渐疏远,差距也越来越大。

虽然莱布尼茨对中国期望完全落空,但他对中国文化仍然有着很高的评价。莱布尼茨没有来过一次中国,但是他不断地与在中国的传教士通信,向他们询问有关中国的信息,要求他们回答他关于中国的各种问题。而他与这些传教士们的通信最终在1697年出版成书《中国近事》(Novissima Sinica)。他形容中国是 "东方的欧洲",并对中国学者的成就表现出极大的尊重。莱布尼茨确信,中国人比欧洲人拥有更多的经验和实践知识,他指的是中医、针灸、药理学和治理国家的艺术。

图源:uni-hannover.de

根据国内外部分学者的研究,莱布尼茨所发明的二进制可能受到了中国《周易》的启发,二进制中的“0与1”对应着《周易》和八卦中的“阴与阳”。

莱布尼茨在生命的最后阶段,还在与英国哲学家塞缪尔·克拉克的书信往来中提到关于中国的想法,他们之间的探讨随着莱布尼兹在1716年11月14日逝世后而停止。

编译:@EisTee

声明:本文系沪江德语原创编译,素材来源focus.de,geo.de,tagesspiegel.de,zeit.de,laitimes.com,en.wikipedia,未经允许,禁止转载,如有不妥,欢迎指正!

关注微信公众号@沪江德语,回复关键词:【文学】免费获得30部德语经典文学电子书资源!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文化,全世界,狂热,欧洲,莱布尼茨,中国,康熙,哲学,二进制,全才,欧洲,莱布尼茨,中国,莱比锡大学,二进制

今日新鲜事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文化,全世界,狂热,欧洲,莱布尼茨,中国,康熙,哲学,二进制,全才,欧洲,莱布尼茨,中国,莱比锡大学,二进制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文化,全世界,狂热,欧洲,莱布尼茨,中国,康熙,哲学,二进制,全才,欧洲,莱布尼茨,中国,莱比锡大学,二进制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