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722年,冷面王胤禛接过了老爹康熙坐了61年的皇位,成了雍正皇帝。
据《雍正起居注》等书籍记载,雍正当了皇帝之后,曾说过一段话,大意是说,我在藩邸待的几十年间,已经对朝中各阶层的弊病都了解了一遍,现在轮到我当皇帝了,我要改革。
从这段话里,我们可以看出来,当时的大清吏治出现了问题,雍正了解其中的缘由,他不想躺平他想奋斗。
熟悉历史的朋友都知道,康熙大帝非常牛,他几乎把先辈打下来的江山又重新打了一遍,但是他在建立不世贡献的同时,不光把国家的家底掏空了,还留下了一个后患。
康熙时代,官员花钱的地方很多,但是朝廷给得很少,一方大员的工资才只不过只有几百两,这点钱根本就不够他们的日常花销,更何况他们可不会仅满足于温饱,人家辛辛苦苦做官,那是奔着高福利来的。
康熙不能既让马儿跑,又不让马吃饱,于是他就给这些官员留了一个后门——自行贪腐。官员的贪腐,轻则侵害百姓,重则动摇国本,康熙年富力强时,忙着打天下,到了晚年又忙于摆平儿子们夺嫡所以虽然知道放纵官员不合适,但是他也只能装作看不见。
雍正上台之后,自然不敢继续让吏治崩坏,要么别说什么盛世了,很可能大清的国祚都没法绵延。那么如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雍正当时给出的答案是“高薪养廉”,也就是给官员发放一笔让他们足够花销的“养廉银子”。
这种“高薪养廉”的做法,并不是雍正皇帝首创,早在东汉时代其实就已经有人提出,但是因为多方面的原因,这种制度并没有执行下来。
等到雍正准备这么做的时候,他并没有“光付出不要回报”,而是通过“火耗归公”且收归朝廷再分配等加强朝廷等税收手段“敛财”,然后再根据他提前调查清楚的实际情况,分级派发“养廉银”。
据记载显示,当时官员的养廉银多的高达上万,就是少的的也有几百,换算过来,就相当于大清的官员涨了几十到上百倍的工资。
这项制度推出之前,各级官员因为“贫困”,所以难免吃拿卡要,皇帝即使知道,也只能是看见,而官员的上下级之间,因为存在必然的灰色来往,所以他们直接的管理界限就不在明晰,沆瀣一气就成了康熙时代的官员常态。
但是“银养廉”的制度推出之后,官员原则上就不缺钱了,因为雍正定的标准不是拍脑袋决定的,人家是前期经过调研论证,后期有根据市场行情定的,人家给的“养廉银”绝对能让你吃饱吃好,所以这个时候如果你再贪,那就是敬酒不吃吃罚酒了。
“养廉银”的制度不光在一定程度上杜绝了官员的贪腐,也在通过改革税收、澄清吏治等方式增强了国力,雍正虽然仅仅在位十三年,远不如他爹和他儿子的六十多年,但是他对所谓的“康乾盛世”所起得作用,是有目共睹的,是不可忽视的,甚至是决定性的。
如果没有雍正的承前启后,和拨乱反正,别说什么所谓的“康乾盛世”了,大能再往下走三代都属于意外,因此这种“银子”的作用,可以说是至关重要。
那么这么好的制度,后来为啥名存实亡了呢?这里面主要的责任人是乾隆,乾隆登基之后,虽然继续发他爹的“养廉银”,但是他却耍了一个“小聪明”,“养廉银”的多寡其实是“随行就市”的,也就是说它不是定值,是根据市场上的物价水平等多方面因素随时调整的。
但是到了乾隆这,他直接一刀切了,而根据史料记载,乾隆年间的物价是飞速上涨的,有些东西的价格甚至翻了两三倍,但是乾隆一刀切的“养廉银”却是定值,而且乾隆还变着法的少给,克扣,重新收缴,结果“养廉银”虽然还有,但是它已经堵不上官员的嘴了,后来随着历史的发展,这项制度渐渐走向没落,等到道光时代,就连林则徐这样的好官为了开展工作,也会收一些“外快”了。
不过这还不是乾隆最贪的地方,他最狠的是开始收另一种银子。
这种银子叫“议罪银”,简单来说,“议罪银”的意思就是“花钱消灾”,不过这里的“消灾”不是一般百姓遇见的小灾,而是官员遇到的“大灾”,有多大呢?大到需要乾隆皇帝过问,既然钱是给乾隆这个钱蝎子,花的钱自然也不是小数目。
有些人认为,“议罪银”制度的始作俑者是大清第一贪官和珅,因为这项制度是和珅得势时才开始广泛推行的。但实际上和珅只是把它发扬光大了,早在和珅还没起来之前,乾隆就已经开始允许部分官员“花钱消灾”了。
“议罪银”是一种对国家百害而无一利的制度,它直接降低了官员的犯罪成本,而有钱就“无所畏惧”的官员,会变本加厉地捞钱,官员一旦不廉洁,那么吏治的塌方,民生的凋敝、国基的动摇往往就会如影随形。
大清的贪腐虽然从康熙就已经成风,但是雍正的一脚刹车及时给这股不正之风减了速,而且还进行了“环境整治”,但是乾隆爷的这一脚油门,直接开了倒车,而且还是五档加速,大清的吏治从者开始就彻底滑向了深渊。
看这里可能有人会问,乾隆能干那么多年,甚至退休之后还有能力幕后操控,他应该是个聪明人,他为什么会实行“议罪银”这种对国家百害而无一利的制度呢?
答案其实很简单,“议罪银”制度虽然对国家有害无利,但是对他个人来说却有捞不完的银子。
那么乾隆身为大清的皇帝已经富有四海,他何必再去贪那点“蝇头小利”呢?
答案依然很简单,国家的钱再多,那也是整个大清的,而不是你爱新觉罗 弘历一个人的,按道理说,你想花国库里的公款,是要经过相关人员审查,且让大家活知道的并认可的,但很显然乾隆不想这么“麻烦”。
那么乾隆的钱都花到哪里去了呢?这个问题咱们下次再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