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寂寞的红酒
英国是世界近代历史上的第一殖民帝国,是世界老牌殖民霸主。二战后,英国丢掉了殖民霸权,美国人取代了英国人的霸主地位。不过尽管英国丢掉了霸主地位,但仍然是世界级强国,是当时名副其实的世界第三强国,是和美苏平起平坐的世界三大巨头之一。但虽然英国仍然有较强的实力,但英国人并没有像法国、葡萄牙那样拼命的试图维持在海外的殖民统治,而是轻易的放弃了海外辽阔的殖民地,英国人大部分的殖民地是通过和平手段获得独立。那么英国人为何轻易放弃了辽阔的海外殖民地?
首先,人们普遍有个误区,认为殖民地面积越大越好,殖民地就是资源,就是财富。其实并非如此,殖民地的价值是建立在有效统治和有丰富可利用资源基础上的,对于很多反抗比较激烈、条件比较差的地区而言,殖民地就是鸡肋。比如阿拉斯加,我们都知道,沙俄对领土有着异乎寻常的狂热。但沙俄却在19世纪末卖掉了阿拉斯加,因为在当地的统治和开发成本太高,沙俄在当地入不敷出,沙俄不仅在当地收不到多少税,而要倒贴钱,可以说是个沉重的包袱,所以沙俄才卖掉了阿拉斯加。二战后,英国面临的就是这种情况。二战后,第三世界民族意识觉醒,独立浪潮风起云涌,反抗浪潮一浪高过一浪,英国人维持殖民统治成本非常高,如果硬要压制当地的独立,英国人必然要付出惨重的代价。葡萄牙人就是个例子。二战后,由于葡萄牙人疯狂压制殖民地,希望维持在殖民地的统治,结果陷入了无休止的战争中,最后把葡萄牙拖成了西欧最穷的国家,国家差点崩溃。
事实上,由于英国在二战中损失巨大,彻底伤了元气,英国已经无力维持对庞大殖民地的统治。英国人在战争中本土被炸的一片狼藉,不仅丢掉了金融、贸易、航运等垄断地位,还欠了美国一屁股债,英国人急需休养生息。如果继续强制维持海外的殖民统治,英国用不了多久就会被这些殖民地拖垮,必然得不偿失。因为这些殖民地不仅反抗非常激烈,而且还有美苏在后面兴风作浪。美苏大力支持各地的独立运动,英国人根本斗不过美苏,也压制不住殖民地的独立,所以才顺水推舟同意了殖民地独立。
当然,英国放弃海外殖民地也和新上台的艾德礼内阁以及当时的英国局势有关。艾德礼是个保守派,不像他的前任丘吉尔那样强硬,也不像丘吉尔那样把大英帝国和殖民地放在首位,他更关心的是英国民众的生活和民意。战后,艾德礼采取了战略收缩的政策,放弃了在海外的殖民统治。英国的这种战略收缩不仅是艾德礼政府的施政方针,其实也是当时英国人民意的反应。因为当时的英国民众对战争非常排斥,他们渴望和平,渴望恢复经济和安定富裕的生活。如果英国政府强行压制殖民地独立,用不了多久艾德礼内阁就得下台。当然,英国虽然放弃了大部分殖民地,但保留了直布罗陀、马岛等一些战略要地,因为这些地方对于英国人有重要意义。由于大部分殖民地和英国和平分手,没起什么冲突,所以大部分英国的前殖民地国家都留在了英联邦的体制内,和英国人仍然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等国家更是将英国女王奉为国家元首,英国人仍然对前殖民地国家有巨大的影响力,维持着英国的大国地位和英国人的利益。事实证明,英国人是非常睿智的。
参考资料:《二战时》、《全球通史》、《牛津通识读本:后殖民主义与世界格局》、《英国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