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新鲜事 热点 清朝,假如知府上任途中遇害,其他人拿着他的官印能否蒙混过关?

清朝,假如知府上任途中遇害,其他人拿着他的官印能否蒙混过关?

很难,基本上很快就会露出马脚。

古代冒充官员上任这种事,在各种小说中屡见不鲜,比如《西游记》中,唐僧的父亲陈光蕊,就是在上任途中遭船夫刘洪杀害,之后刘洪冒名顶替就任江州,直到唐僧长大后才东窗事发。

还有,明末清初时有一本叫做《虞初新志》的小说,也记录了类似的一个故事。

说是一个要前往广东雷州上任的知府,途中遭到山贼打劫,并惨遭杀害,而这伙山贼拿着他的公文官印,堂而皇之地来到雷州,然后就此上任。

并且,山贼在雷州前后足足当了快一年的知府,期间竟无人发现他们是假冒的。

直到那个被害的官员亲属前来探亲,才发现这知府压根就不是自己的亲戚,因此赶紧举报,最终将这伙山贼成功缉拿。

不过,上述两个故事,均是出自于小说之中,那么在真正的历史上,有没有发生过冒名顶替官员上任的事情呢?

答案是有,不仅有假冒官员的,甚至还有假冒皇帝的。

元朝至元年间,也就是元惠宗在位时期,河南有个叫做范孟瑞的人,当时他原本担任元廷官府的一个小吏,但由于郁郁不得志,加上看不惯元朝官吏碌碌无为的作为,因此心中积攒了不少愤慨。

某次,他酒醉之后,在家中墙壁上写下了这么一首诗。

“人皆谓我不办事,天下办事有几人?袖里屠龙斩蛟手,埋没青锋二十春。”---范孟瑞

写完这首诗后,他就下定决心,要豁出去这条命,杀掉元朝那些只知道贪贿,却丝毫不作为的官员。

因此,他次日就找来自己的几个好友,几人一合计,详细布置了行动计划。

当时,他们几个人利用范孟瑞夜里在衙门当值的机会,穿上事先准备好的官服,拿着伪造的“腰牌”以及假圣旨,以钦差的身份,顺利的进入到了行省衙门公堂之上。

一切准备就绪之后,范孟瑞等人堪称“影帝”级别的表演就开始了。

先是范孟瑞前去将正在举行宴会,且喝得酩酊大醉的当地行省官员找来,说是京城来了圣旨,要这些官员赶紧去接旨。

之后,等待这些官员到齐之后,假冒钦差的人便命他们跪下,开始宣读所谓的圣旨,当然,这圣旨的内容都是范孟瑞提前编好的,并且为了拖延时间,范孟瑞是能编的多啰嗦就有多啰嗦。

而下面的官员,本身就喝的有点迷迷糊糊,加上当时范孟瑞等人表演的确实逼真,因此也就不疑有他,服服帖帖地趴在地上,听着钦差大人宣读圣旨。

而就在这个时候,范孟瑞连同其他同伴,拿出提前准备好的“铁骨朵”(元朝时的兵器,类似于铁锤,不过上面带有尖刺),从官员背后鱼贯而出,然后一个接一个将跪在地上的元朝官员接连锤杀。

据史料记载,当晚范孟瑞击杀的元朝官员,有十个之多,官职最高的是时任河南行省平章政事的月禄帖木儿,另外还包括河南行省的左丞、郎中、汴梁路总管等。

可以说,范孟瑞这是把当时河南行省的高官给一锅端了。

而在锤杀了这些高官后,范孟瑞并没有逃走,而是开启了更为“魔幻”的过程,他以元惠宗的名义,自封自己为河南都元帅,紧接着,他又以行省的名义,将河南各路衙门的元朝官员纷纷召至省城,而这些官员抵达后,均被范孟瑞一一击杀。

一直到了几个月后,元朝朝廷才知道河南地方上出了这么一件大事,赶紧派重兵前去围剿,而范孟瑞以及其同伴,最终也因为不敌被扑杀。

“至元五年,开封杞县人范孟瑞反,伪造帝旨,杀河南行省平章政事、左丞等,已而捕诛之。”---《元史》

这个事情,记录在《元史》之中,说明了历史上确实发生过,而纵观整个事件,范孟瑞仅凭几个人,就将元朝的河南行省搅得天翻地覆,还杀了大批元朝官员,不得不说,这个范孟瑞胆子是真够大的。

当然,范孟瑞能成功做到这一点也是有原因的,元朝对于地方上的控制能力一直就很差,加上其行政机构腐化,地方官员的管理系统极不完善,这才给了范孟瑞等人机会。

若是中央对地方的管控能力较强的话,那么范孟瑞就很难成功。

除了上述这个冒充官员的例子之外,在离我们较近的大清朝,还曾经发生过一次冒充皇帝的事情。

清光绪二十五年,由于“戊戌变法”的失败,光绪皇帝被慈禧囚禁在瀛台,虽说被囚禁了,但是民间对于这位勇敢支持变法的年轻皇帝充满了同情。

因此,光绪皇帝的任何消息都极为令人关注,此为背景。

而与此同时在湖北武昌,有一个官员要出租一处房子,当时有一老一少前来租住,老者为仆,少年者为主,官员最开始也不疑有他,商定价格后便出租于二人。

但不久后,官员便发现这主仆二人有诸多不对劲的地方。

第一,二人深居简出,这倒是没什么,但老仆每日送餐给少年人时,均行大礼跪送各种食品用物。

另外,老仆自称“奴才”,而称呼少年人则为“圣上”,并且说话均是一口京腔。

还有,二人生活极其奢侈,同时少年人经常拿出一方印章,而那个出租房屋的官员无意间看到,印章上刻有“御玺之宝”四个篆字。

在这种情况下,这名官员就心里犯嘀咕,难道眼前这二人莫非真的是光绪皇帝不成?但不对啊,光绪皇帝不是被囚禁了吗?

但官员后来自己一琢磨,说不定光绪皇帝偷偷逃出来了,由于担心被抓回去,这才微服简从,租住在他的房子里。

而有了这种想法后,官员又与自己的熟人朋友说起此事,而一传十十传百,到了后来,“光绪皇帝已到武昌”的消息,基本上传遍了整个武昌,甚至不久后,整个武汉三镇乃至湖北,都知道了这件事。

消息被传开后,就有不少级别稍高的官员前来确认,其中有几个曾经在京城见过光绪的官员,也发现这个少年人在长相上确实与光绪相似,因此,就更加认定了其真的是光绪。

这样一来,整个湖北炸开了锅,当时就有大大小小不少官员前去叩拜,送礼献宝的人更是不计其数。

甚至在当时,民间还流传出一说说法,说是光绪皇帝逃出京城来到武昌,是想借助武昌地方官员的力量东山再起,而不少人对这种说法均表示深信不疑。

不仅是普通人信以为真,就连当时担任湖广总督的张之洞也差点信以为真,但等到他赶去向所谓的光绪请安时,才发现这眼前的光绪是个冒牌货。

张之洞怎么发现的呢?很简单,他去请安时,假光绪直呼其名,这明显不合规矩,因此张之洞就起了疑心,但他没有打草惊蛇,而是抓紧联系京城中的同僚,一番询问之后,才知道光绪皇帝依然被关在瀛台。

最终,张之洞派人将这两个冒牌货缉拿,一番审问之后才知道事情的真相。

原来,这个少年人曾是一名八旗伶人,他自幼唱戏,又经常出入宫廷,因此见过光绪皇帝,也知道自己和光绪长得有些相像,而那个老仆人确实是个太监,曾担任过宫中司库一职,在光绪被囚禁后,这二人碰到了一起,一番合计之下,一场瞒天过海的假冒皇帝事件就此上演。

而他们假冒皇帝的目的,也并不涉及什么政治阴谋,单纯就是想骗吃骗喝,然后捞一笔钱后远走高飞。

最终,这二人在审讯明白后,验明正身,被判处斩立决。

从这个例子中就能看出,古代受限于通讯、摄像等技术的落后,就让一些骗子有了可乘之机,比如上文中这个敢冒充光绪的人,就是仗着很少人见过光绪,同时自己又和光绪有几分相像,这才敢堂而皇之的冒充皇帝的。

但还是那句话,这种骗术,顶多骗得了一时,但却骗不了一世,只要有人一核对,马上就会露出马脚。

因此回到问题本身,要想在古代拿着官员的官印,寻思着蒙混过关的话,基本上是很难成功的,除了会被知情人认出来是个冒牌货之外,古代的朝廷和官府,早就对这种事有诸多的防范举措和办法。

首先,官员要去上任,都会有一整套相关手续。

这个手续之后,最基本的两样就是官员的委任状和身份证明,而这两样东西,也不是随便一张纸写上去的那样简单。

比如身份证明,身份证明上注明了上任官员的姓名、籍贯、年龄以及体貌特征等,当然这些都可以伪造,但是上面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东西。

那就是吏部盖的印章,只有有印章的身份证明,才算是真实有效。

而委任状就更复杂了,史料记载,各个朝代的委任状均有不同,比如唐朝时的官员委任状,是采用金花五色绫纸做成的,而宋代时,则采用的是丝织花绫。

也就是说,委任状的纸张材质和样式,每个朝代均有不同,这些东西要真是想要伪造,就会费很大劲。

此外,古代官员上任,还会携带另一种凭证,叫做鱼符,也有叫做龟符、兔符的,根据形状不同,名字也就不同。

这些符扣,上面也刻有官员的一些个人信息,此外,官员级别不同,制作符扣的材质也不尽相同。

比如宋朝时,三品以上官员的鱼符,是用金子做的,而三品到五品之间,则是用银子打造,更低的便是铜制。

不管是还有吏部印章的身份证明,还是用特殊材质做成的委任状,以及各式各样的符扣,这些都是古代识别官员身份的一种物品,正是通过这些东西,地方上才能知道这个官员是真是假。

当然,如果碰上那种官员被歹人所害,其随身带着的能证明自己身份的物品,自然就落到了歹人手里。

在这种情况下,这个拿着官员物品的歹人,能不能蒙混过关,顶替那个被害官员而上任呢?

答案是不太可能,因为中央朝廷对此也有相应的防范措施。

首先第一种防范措施,就是“花押”制度。

所谓花押,说得简单点就是古代官员的个性签名,毕竟每个人写自己的名字时,都会按照自己的喜好和习惯来写,这样就形成了旁人难以临摹的字体。

而这种制度,最早起源于魏晋时期,到了唐朝时,成为文人墨客之间写信时独特的个人信约标记,而真正用于验证官员身份还是在元朝。

并且,当时的花押已经发展为不再固定写自己的名字,而是写一些自己熟悉、喜欢的词或者字,比如“大吉”、“乐安”等。

同时在写的时候,加上每个人自创的行文格式,有些写成长方形,有些写得比较圆润,总之就是按照自己所想而来。

写好之后,刻成印章,然后再盖到委任状之类的文书上,等到了上任之地,拿出委任状,同时再当面写出和委任状上所盖花押一模一样的字体,这才算身份被验证。

说白了,这种方式就是通过验证笔迹来确定官员身份真伪的一种方式。

而到了清朝时,花押制度再度升级,为了防止某些官员的笔迹被有心人得知后临摹,因此清朝朝廷出台了相关规定。

比如最有代表性的一条就是,对于凡是出现在公文上的花押,每一年年末都要重新再写,同时呈报相关部门,然后新花押便在新的一年开始使用。

这样一来,就杜绝了一些人在学会官员笔迹后,冒名顶替的情况发生。

所以,假设有个歹人杀了清朝的一个官员,拿走了他的上任文书,但他面临第一个问题,就是到了上任之地,写不出来和花押一模一样的字体,而写不出来自然也就露馅了。

此外,以清代为例,一般在科举考试结束后,一甲中的前三名,也就是状元、榜眼、探花会马上安排官职,其他高中的,一部分会被选入翰林院。

而没有进入翰林院的,就会先走候补流程,也就是等待有实缺时赴任。

不仅是这些进士,包括一些已经是候补的官员,都会在吏部的统一调配下,根据个人能力、资质分配到某省乃至地方。

而在这些被分配的官员上任之前,他们都会先到省会报道,这个时候,省里的督抚等官员也会跟他们见面,双方进行了解和认识。

这样一来,如果这个官员,在去地方的某个州或者某个县上任途中被歹人所杀,即便是这个歹人侥幸蒙骗了地方上接待的官员,但他总归日后要去省里办差,或者是迎接省会官员下来视察。

而一旦被曾经见过那个官员的人看到,同样纸包不住火。

像前文提到的《虞初新志》中那个假冒知府,就是在上任之后,对于省里要求他押粮交库的指令,说什么都不愿意执行,找各种理由推脱,反正就是都不去省里。

毕竟他也知道,自己一旦去了,那马上就会被揭穿。

总之就是,古代虽说没有现代这种身份识别的高科技,但若是假冒官员上任,即便是能蒙得了一时,但早晚还是会露馅的。

综上所述,不管是在清朝,还是在其他朝代,如果一个知府在上任途中被害,其他人要是想拿着他的官印、委任状等文书蒙混过关的可能性并不高,古代对于官员到任时的交接以及身份验证都有一系列制度,比如流传许久的花押等,这些都是证明官员真伪的一种方式,因此,要想假冒一个官员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即便是侥幸蒙混过关,但早晚会露出马脚。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元朝,少年人,地方,官印,成功,范孟瑞,皇帝,河南,小说,圣旨,观点评论,委任状,范孟瑞,光绪皇帝,光绪,官员

今日新鲜事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元朝,少年人,地方,官印,成功,范孟瑞,皇帝,河南,小说,圣旨,观点评论,委任状,范孟瑞,光绪皇帝,光绪,官员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元朝,少年人,地方,官印,成功,范孟瑞,皇帝,河南,小说,圣旨,观点评论,委任状,范孟瑞,光绪皇帝,光绪,官员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