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清朝的卫青
年羹尧其实跟卫青很相似,都是权倾一时的大将军,且都有个妹妹被皇帝宠幸。但相比于卫青来言,年羹尧却非常不幸,只因他没有生于汉武帝时期,而生在了清朝的康熙和雍正年间。
虽这两个时期都属于武将的黄金时期,但汉武帝对大将军很宽容,因为他更喜欢折腾丞相,汉武帝时期13任宰相,没几个有好结果的,自杀的自杀,被杀被免职的,而雍正却对大将军必除之而后快。
之所以发生这种好玩现象,恐怕就是因为汉武帝是“练家子”,卫青、霍去病其实都可视为汉武帝的大战略的棋子罢了,但由于“略输文采”,对丞相很不放心。相反雍正更长于治国,武略上明显是个大外行。
比如雍正的老爸康熙就御驾亲征过,儿子乾隆也御驾亲征过,雍正却没有,自然这就决定了他对武将更胆小,怕无法驾驭。所以年羹尧悲剧的根由其实就在这里。但年羹尧却又是幸运的。因为,康熙才是懂他的人!
二、29岁出任封疆大吏
年羹尧出生于汉军镶白旗家族,这种出身虽决定了他无法跟正儿八经的八旗子弟相提并论,但却比其他汉人的地位要强的不是一点半点。且由于汉人从来都对子女教育异乎寻常的重视,这就打下了年羹尧的文化基础。
公元1700年,年仅21岁的年羹尧考中了进士,这一榜的进士中,还有一牛人,这便是张廷玉,雍正的左膀右臂,死后唯一以汉人身份,配享入清廷太庙。但在康熙时期,显然年羹尧的地位要凌驾于张廷玉之上。
在经过了康熙的殿试后,年羹尧就被康熙点名,进入了翰林院进行深造,由于年羹尧的成绩,被康熙从三甲进士中的前十位,调整到了后十位,所以年羹尧入翰林院,根本就没人关注,哪知这却是康熙的耍的手腕——毕竟年羹尧的汉人,若太扎眼了,其他八旗子弟会不高兴的。
但当人们再注意到年羹尧时已经晚了,公元1705年,年羹尧已经从进士飙升到为内阁学士。也就是说,年羹尧考中进士后,才用了五年时间,就成为了2品大员。但这还没有完,公元1709年,年羹尧出任四川巡抚,成为了封疆大吏,这一年他才29岁!
从年羹尧自出仕到29岁便升任为封疆大吏,这种速度,放眼整个清廷,他是独一份!日后的曾国藩等都要甘拜下风。所以年羹尧确切来言,是康熙发现被提拔起来的,属于康熙年间的重臣。根本就是影视剧中,雍正府内的包衣奴那等悲催。
年羹尧之所以跟雍正有了关系,是因为同样在公元1709年,雍正被康熙封为雍亲王,统领上三旗中的镶黄旗,而此刻年羹尧的妹妹,则被雍正选为侧室,自然整个家族也要着荣升为镶黄旗下,归属雍正统领,这才有了所谓的年羹尧是雍正府奴才之说。
三、至死不自称奴才
如今的老大是雍正,年羹尧自然要效命,在雍正的夺嫡部署中,充当关键一环,比如遏制或牵制大将军:十四阿哥。但其实对于年羹尧来言,他更把自己视为康熙的嫡系,比如曾给康熙的奏折中道:以一介庸愚,三世受恩,竭力图报。
随着雍正当上了清朝皇帝,大将军十四阿哥,必然要被拿下。而此刻西北不稳,谁能顶替十四阿哥?自然只有年羹尧。所以年羹尧被雍正宠信之极,站在雍正的角度来言,实属无奈。
军事上的大外行,却有一个军事行家,反对自己的十四弟,你让雍正如何不宠信年羹尧?倘若雍正跟汉武帝一般精通军事,我敢打赌,年羹尧绝不会被雍正抬得那么高,连什么“恩公“都出来了,这不是天大笑话吗?皇帝、旗主称臣子、奴才为恩公,这成何体统。
张廷玉在雍正年间的那么牛逼,从另一个侧目也说明了这个道理,行家配行家猜忌小,因为套路门清。但就怕外行领导内行,因为他能给的就只有名利,一旦没法给了,必然就要除掉,因为皇帝的威严终究要回归!
雍正和年羹尧就是这样,最终在年羹尧安定了西北防卫后,雍正给年羹尧按上了许多罪名,而赐死在狱内。后人许多都言,是年羹尧飞扬跋扈导致。那么问题是,年羹尧咋就不敢对康熙飞扬跋扈?再假设,哪怕年羹尧在乾隆时期,恐怕也不敢飞扬跋扈。
就拿张廷玉来言,到了乾隆年间,立刻就被收拾了,以至于乾隆道:“对朕不如对父皇忠诚。”但这在可笑,因为乾隆和雍正都代表着大清。
究其原因便是乾隆自视太高,认为自己文武双全,天下第一,根本就不需要谁当“恩公”,自然便可以推断出,若真的年羹尧生于乾隆时期,是绝不敢“飞扬跋扈”的。
因为,雍正清楚的认识到由于自己军事上的短板,他需要年羹尧,故而处处传达给年羹尧的信息,使得年羹尧自认为,是大清军事上的老大,以至于牛逼自称是自己是“白虎星”。也就是因为这些原因,导致了年羹尧,虽应算是雍正的奴才,但却致死不自称奴才,一生都在用“臣”这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