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新鲜事 热点 鳌拜手握40万大军,为何宁死也不推翻康熙?

鳌拜手握40万大军,为何宁死也不推翻康熙?

因为自始至终,鳌拜就没想过推翻康熙,他更想当一个清朝版的“霍光”。

顺治皇帝临终前,留给年幼的康熙四个辅政大臣,分别是为首的索尼、次辅苏克萨哈、三辅遏必隆,以及排在末等的鳌拜。

按照这个座次来讲,索尼是最有可能成为独掌大权的人,毕竟他的资历摆在那儿。

但最终,索尼并没有成为独掌大权之人,反而是鳌拜却成了所谓的权臣,为什么会如此呢?这里有两个原因。

一来,索尼受到了年纪的限制。

顺治皇帝去世时,索尼已经是六十岁的老人,也就是到了知天命的年纪,这个年纪的索尼,更愿意远离朝堂上的是非,安安静静的走完余生。

因此,当时的索尼常以生病而告假,用在家休养来躲避错综复杂的朝局。

二来,索尼自己也知道,论实力他比不过鳌拜。

为什么这么说呢?按照史料记载,索尼以及其背后的赫舍里家族,是当初索尼的父亲硕色带着族人,从海西女真投奔而来的,换句话说,并不算是爱新觉罗的嫡系。

而鳌拜呢,自打他祖父索尔果开始,就在位爱新觉罗家族效力,并且鳌拜的祖父费东英还是后金的开国功臣之一,这样对比起来,索尼以及其家族明显不够看。

更重要的是,索尼所说有一些战功,但却都是些小战功,因此也没有什么太拿得出手的功绩,反观鳌拜,他的家族曾立下的功劳就不用多说了,单说他本人,那可谓是战功赫赫。

攻打皮岛、参与松锦会战、攻击大顺军,以及讨伐大西军,这些在清朝建立之初重要的战役,鳌拜均参与过,并且也都立下了不少功劳。

因此,单论功绩,索尼还没办法和鳌拜相比。

并且,在多尔衮执政期间,曾经多尔衮差一点找借口杀了索尼,最终还是鳌拜利用自己在军中的地位,保下了索尼,让他捡回一命。

所以,别看四大辅政大臣是以索尼为首,但真正要斗起来的话,他是斗不过鳌拜的。

当然,必要的面子还是要给的,毕竟当时索尼确实也位高权重,并且经过孝庄太后的主持,索尼的孙女还嫁给了刚登基不久的康熙,同时在不久后又成为了皇后,这就让鳌拜不得不对索尼有所忌惮。

但随着索尼病逝,再也没有什么人能令鳌拜忌惮,自此,他就踏上了专权之路,比如广植党羽,以及不把小皇帝康熙放在眼里,反正历史上权臣干过的事,他当时都干了。

而康熙当时虽说对鳌拜的专权极为不满,但却也无可奈何,毕竟他当时并没有实力能对鳌拜怎么样。

不过,虽说索尼死了,但四大辅臣中的次辅苏克萨哈还活着,他看不惯鳌拜的专权,因此在当时就玩了一招“釜底抽薪”。

具体的做法,是苏克萨哈上书康熙皇帝,说自己请求解除辅臣之任。

这个做法可以说是很有深意,为什么呢?当时索尼已死,因此按照名分来讲,原本是次辅的苏克萨哈自动升级为首辅,而他如果提出辞职的话,那么在他之下的两个辅助大臣,也就是遏必隆和鳌拜,自然也必须要辞职。

遏必隆暂且不说,单说鳌拜,作为鳌拜,他自然不愿意放弃手中的权力和地位,因此,他决定直接除掉苏克萨哈,以免自己被其所限。

而鳌拜的办法也十分刁钻,他利用苏克萨哈请求辞职的奏疏中一句“如线余息,得以生全”的话,指责苏克萨哈在当时提出辞职是有要挟皇上之意(当时康熙刚刚亲政),最终将苏克萨卡定性为“居功自傲”。

之后,鳌拜又罗织了苏克萨哈诸多罪名,林林总总一共有二十四条之多,其中最搞笑的一条,是说苏克萨哈将皇宫里收藏的《洪武实录》偷偷带回家看。

莫非这个苏克萨哈,还是个明史爱好者吗?

但不管怎样,苏克萨哈最终被鳌拜定罪,并且经过鳌拜的一番操作,议政王大臣会议也通过了关于苏克萨哈的罪名,因此,苏克萨哈被判处凌迟处死。

虽说康熙经过多番尝试,试图救下苏克萨哈,但最终也仅仅是将苏克萨哈的凌迟处死变成了绞死,并没有保住苏克萨哈的性命。

如此一来,鳌拜就成了真正的辅臣之首(遏必隆早就投靠了鳌拜),而他的权力也达到了顶点。

而权力这种东西,一旦上瘾,就舍不得放手,类似的例子,不少古代的权臣都验证过,鳌拜同样也是如此。

所以,鳌拜就愈发想握紧手中的权力,在加上当时年少的康熙确实不太靠谱(之后的平三藩就是最好例子),因此,鳌拜自然就不会把康熙放在眼里。

之后,鳌拜就如同历代权臣所做的一模一样,继续不断培植党羽,大肆收受贿赂,并且经常性地不给康熙面子。

而这一切,最终让康熙忍无可忍,毕竟当傀儡的滋味不好受,所以,在索额图等人的配合下,鳌拜被擒,随即被圈禁。

严格来说,康熙扳倒鳌拜的行动,可以说是一次夺权行动,所谓康熙列举的鳌拜的罪名,其实大部分都无关紧要,真正让康熙对鳌拜下手的核心原因,就是已经亲政的康熙,不想再继续当一个有名无实的木偶,他要夺回自己的权力。

所以,鳌拜就这样被扳倒了,而从鳌拜被扳倒的过程中也能看出,他压根就没想过谋反或者推翻康熙。

比如,在准备扳倒鳌拜之前,康熙给鳌拜准备了七条大罪,其中不乏有“结党”、“无礼”、“干政”,以及私自提拔官员等,甚至还有在康熙面前吆五喝六的罪状。

但是七条罪状全部看下来,唯独没有“谋反”,这意味着什么呢?除了意味着鳌拜确实没有谋反之心外,也意味着康熙皇帝十分清楚鳌拜不可能也不会谋反。

因此,他也不敢胡乱将谋反之罪硬加在鳌拜头上。

并且,也正是因为鳌拜从来不把十几岁的康熙放在眼里,这才让康熙能在侥幸的情况下将鳌拜擒住,但凡是鳌拜有哪怕一丁点二心,康熙当时所谓的实力,根本就不够看的。

也就是说,康熙能擒拿住鳌拜,很大程度上是他喜欢冒险、兵行险招的体现,只不过他运气好,摊上了鳌拜这个没有什么二心的权臣,最终侥幸获得成功而已。

毕竟,如果鳌拜真的要是有谋反之心的话,他一定不会那么蠢去大模大样地去见康熙,然后自投罗网。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当年的曹操,在迎回汉献帝之后不久,曹操因为要去征讨张绣,按照规矩想要去向皇帝请示,因此,就去见了汉献帝。

而在当时,不甘心被当傀儡的汉献帝,决定给曹操一点颜色瞧瞧,因此就让道路两边的卫士驾着长戟压着曹操的脖子,史料称"交戟叉颈"。

这种阵势,当场就把曹操吓得面如土色,战战兢兢退出来后,自此一直到他去世,他都没有再去见过汉献帝。

为什么曹操不再去见汉献帝,因为他知道,如果自己还要去见的话,说不定哪天就被咔嚓了,如果这样的话,那到时候就得不偿失了。

我国有句老话,叫做“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意思就是说,君子不会把自己置于危险的境地之中,虽说曹操并不算是什么君子,但这其中的道理他还是明白的。

而说回来鳌拜,鳌拜是武将出身不假,但他也不傻,曹操的例子他应该也知道,如果他真的是想谋反,肯定不可能见康熙,即便是见,也得全副武装,或者是带上护卫之类。

一旦如此,就凭康熙那所谓的十几二十个布库少年,怎么可能是鳌拜的对手呢?

所以归根结底,鳌拜是真的没想过谋反,他更多的是看不起年少的康熙,同时也不愿放下手中的权力,因此才逐渐专横起来。

但这种专横,就如同汉朝时的霍光一样,虽说都忠于这个政权不假,但却损害了皇帝的利益,因此,皇帝为了夺回原本属于自己的权力,自然要将其扳倒。

只不过,鳌拜与霍光的区别在于,霍光死得早,他本人在生前逃过了一劫,而鳌拜却束手就擒,并最终死在了圈禁之所。

此外,在相关的电视剧中,还提到了一种说法,说是鳌拜身边的谋士班布尔善,为了达到自己做摄政王的目的,因此唆使鳌拜谋反,这种说法,更是无稽之谈。

班布尔善这个人,是努尔哈赤第六子塔拜的儿子,并且,班布尔善还不是嫡子而是庶子,因此最开始的爵位很低,仅仅是个倒数第二等的奉国将军。

后来他靠着自己努力,爬到了辅国公的位置上,但由于犯错,在康熙初年被革去所有爵位。

而在当时,鳌拜风头正劲,因此班布尔善为了仕途,毫不犹豫地投向鳌拜,并仗着对政治的敏感,帮助鳌拜出谋划策,很快受到了鳌拜的重视。

但重视归重视,你要说他有效仿当年的多尔衮,当摄政王的心思那就是瞎扯了,第一他没有那个能力和影响力,第二,即便是他唆使鳌拜成功杀了康熙,但摄政王也轮不到他来做,为什么呢?因为当时康熙的哥哥福全还活着呢。

再者说,鳌拜也不可能听了他几句话,就嗷嗷去谋反,若真是有谋反之心,当年鳌拜也不会拿着刀子,摆出一幅要和多尔衮同归于尽的姿态,非要多尔衮同意福临(即顺治帝)上位。

所以归根结底,鳌拜是个忠诚之人,只不过他忠诚的对象不是康熙,而是大清朝而已。

最后再说说鳌拜的兵权问题。

有人说当时鳌拜手握40万大军,其实这句话是存在明显问题的。

鳌拜在后期位极人臣不假,但并不是说他就掌握了兵权,清朝是八旗制,兵权在清朝开国之初,基本上都掌握在各个旗主手里,而不是完全掌握在鳌拜手里。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鳌拜如果想谋反,但却没有太多的兵权,既然没有兵权,谋反那就是纸上谈兵。

并且,当时的旗主们也不可能跟着鳌拜去谋反的。

为什么呢?清朝的旗主,基本上都是爱新觉罗家族的人,说白了就是努尔哈赤的子孙们,而鳌拜是什么人?他的先祖以及他虽说跟随爱新觉罗家族征战多年,且战功显赫,但归根结底,还是爱新觉罗家族的一个奴才。

只不过鳌拜权力很大,但依然脱不了奴才这个身份。

因此,鳌拜专权可以,毕竟他有战功,也培植了大量党羽,但是若是他敢谋反,那么第一个不愿意的,就是八旗的旗主们。

而到了那个时候,鳌拜就成了众矢之的,所有人都会群起而攻之,然后好瓜分鳌拜的领地、人口、财产之类。

这样的结果,鳌拜心里一清二楚,与其那样被群起而攻之,还不如当一个权臣来的实际,不仅享受着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快乐,没事还能欺负一下小皇帝,何乐而不为呢?

再者说,当时的后宫里还有个“定海神针”孝庄太后,这个女人是连鳌拜都不敢小觑的人,鳌拜也没有信心能赢得过孝庄。

因此,在各方面权衡之下,鳌拜是不可能造反的,也不会造反的。

也正是康熙深知鳌拜不可能造反,所以才会在扳倒他后,又开口赦免了他的死罪,仅仅将其圈禁,并且在康熙六十岁的时候,再次提及鳌拜,念其旧劳,又追封鳌拜为一等阿思哈尼哈番。

而到了雍正时期,更是将鳌拜追赠为一等功,还给了一个“超武”的上等谥号。

总而言之,鳌拜不是宁死不推翻康熙,是他压根就没想过推翻康熙,他顶多是看不起年少的康熙皇帝,认为他做事不靠谱(事实证明康熙年轻时确实不怎么靠谱),因此才会对其藐视,但他忠于大清朝,更准确的说是忠于皇太极这一脉,所以他不可能造反也不会造反。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家族,权力,索尼,康熙,遏必隆,苏克萨哈,罪名,自然,权臣,大军,观点评论,鳌拜,索尼,曹操,康熙,苏克萨哈

今日新鲜事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家族,权力,索尼,康熙,遏必隆,苏克萨哈,罪名,自然,权臣,大军,观点评论,鳌拜,索尼,曹操,康熙,苏克萨哈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家族,权力,索尼,康熙,遏必隆,苏克萨哈,罪名,自然,权臣,大军,观点评论,鳌拜,索尼,曹操,康熙,苏克萨哈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