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新鲜事 热点 左宗棠在陕西发现一个三百年前的超级武器,愤怒说:活该大清不行

左宗棠在陕西发现一个三百年前的超级武器,愤怒说:活该大清不行

冷兵器出现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早期,由耕作、狩猎等劳动工具演变而成,随着战争及生产水平的发展,经历了由低级到高级,由单一到多样,由庞杂到统一的发展完善过程。

明朝末期,时间大约在17世纪初期,人类的作战方式逐渐由冷兵器过度到火器。当时的欧洲士兵即使身披铠甲也抵挡不了火枪的子弹,坚固的城墙也在重炮之下被摧毁。当时,整个世界的大环境是:那些落后贫穷的游牧民族难以抵挡先进文明的枪炮,最终只能退回蛮夷之地生活。

但是,在这一历史性的变革中,只有中国是个特例。

我们的明朝非常遗憾地未能抵挡最后一波来自游牧部落的进攻。因此,中国的土地被毒害了数百年,并一度在世界上处于落后状态。在详细说明明朝军队为什么会失败之前,让我们先看看同一时期的另一场重要战争,即1618年至1848年发生于欧洲的“宗教战争”。

当时,整个欧洲社会分为两大势力派系:天主教以及新教。战争结束后,诸国纷纷改变兵种规模,并采用新式作战模式。军队中火枪手的规模第一次超过长矛兵,且主要采用三阶段的作战模式,即:首先,集中炮兵兵力进行火力覆盖,然后,使用骑兵进行攻击,最后,由步兵上阵收拾残余敌军,这一作战模式成为滑膛枪时代的标准战法。

此后,拿破仑使用这种作战模式赢得了多场战争,之后,这种战术一直被沿用至19世纪末期,直到大规模使用机枪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可以说,至此战役以后,掌握这种作战模式的军队其战斗力产生质的飞跃,面对这样的军队,即使有着十万传统骑兵也难以取胜。

此时,冷兵器的时代已经结束了。

可以说,这种作战模式并不是由某位军事天才发明的,而是火器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产物。也就是说,只要军队热兵器的发展达到了那个水平,就必然会形成此种作战模式。一支军队装备热兵器与否跟战斗力是两个概念。虽然,明朝军队装备了很多火器,并且,一直在积极开发、购买、以及改进枪械技术,但是,军队实质上没有任何改变,整支军队仍然处于冷兵器时代。

在这里,军队若要改革至火器时代,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第一点,具备发射爆炸弹的能力。这种炮弹不仅是攻城拔寨的利器,在野战中更能大规模杀伤敌军。可以说,这一能力明朝军队早已具备,于嘉庆年间发明出的虎蹲炮便能满足此等需求。根据史料记载,这类大炮制作于1525年,炮身由熟铁制成。

其中,可填装十余两火药,所用炮弹由生铁制成,弹内填充以五两“砒硫毒药”,射程约330米,并能于落地后爆炸,产生溅射伤害。这是中国史上最早的关于爆炸弹的发射记录,但是,仅凭这一武器并不足以在战场上占据上风。

当时的欧洲军队普遍装备有更为先进的“葡萄弹”,而明朝军队完全没有掌握这项技术。荒谬的是,无知的满清却对这项技术一无所知,就像从未使用过一样。后来,虽然满人开始采用大炮,但是,发射的炮弹却是实心的铁球,或者干脆不使用炮弹,直接在炮筒内塞满碎石铁屑等。曾国藩曾说:清军之所以无法击败外国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便是没有“开花大炮”。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左宗棠随军西征时于陕西凤翔一带发现了明朝末期留下的“开花炮弹”。他忍不住感叹道:“这等武器已经在中国存在了三百多年,若有人能关注此类武器,又怎么会任由倭人远渡重洋数十年来欺压我国呢?”最终,清军对于武器装备的保守性思想使清军在鸦片战争中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在开展洋务运动之前,清朝的枪械技术甚至比不上明末。与明朝政府积极改进枪械相比,足见满人之无知。

第二点,炮兵应具有相当强的机动性,如果机动性不好,则不利于短时间内集结,之后进行大规模炮击。明朝的各类火炮都不具备高强机动性,虎蹲炮虽然并不笨重但其发射之前必须以铁钉固定于地面,红夷大炮最初是葡萄牙人舰载的火炮,重达一千磅,因过于笨重,而只能用于守城。

另一方面,西方的大炮有适当的口径,可以用马运输,因此,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形成炮兵阵地。虽然,明军也装备有马拉式的炮车,但是,威力实在是不敢恭维。

第三点,火炮应具备比较高的火力控制能力,特别是使用铳规、铳尺和矩度等仪器以及掌握弹药装填技术。明朝与西方之间的差距最大,也最致命的。正是这一点,夸张一点来说,这是当时的高度军事机密,虽然,明军也在寻求一切可能学习这项技术,但不幸的是西方将这项技术早就封锁。

很多时候,西方传教士在明朝教授炮兵技术时总是有所保留,这个没有办法,当时明朝自然科学领域的研究远逊于其他国家。一个合格的炮手必须具备在发射炮弹之前估算敌人距离的能力。虽然,可以凭借望远镜中看到的人形大小粗略判断距离,但是,炮兵如果能采用矩度将可以精确地测量距离。

16世纪的欧洲,一度将矩度用作天文观测中的角度测量工具,风行一时。徐光启也曾在递交给朝廷的文书中提及此类测量仪器“度板”,并建议将“度板”的使用方法作为皇室之密将这项技术封锁。这一点也充分说明测量仪器在当时的重要性。

李之藻于天启元年抗击满军时,也多次强调军队必须具备火器瞄准的“点放之术”,否则,火器威力将大打折扣。他所提及的“点放之术”指的是:诸如矩度以及铳规之类工具的使用方法。在崇祯初期,明朝军队已经具备量产红夷火炮的能力,然而,西方使用仪器来提升火炮精确度的技术一直是当时许多明炮手的知识盲点,可以说,当时的明军炮兵全凭手感发射炮弹。

在汤若望和焦勖两人翻译的《火攻挈要》一书中,简要的记载了铳规的规格及使用方法,首先,将长柄插入枪口,然后,可以通过悬挂的重物线在弧上读取炮身的仰角。虽然,铳规可以用来测量炮身的仰角,但是,在操作时炮手必须冒着极大的风险前往炮口处进行测量,所以,后来人们在此基础上发明了可于火炮尾部测量的仪器。

北京故宫博物馆收藏了一个测炮象限仪便具有此项功能,但是,这个设计巧妙的测炮象限仪可能只供皇家赏玩,而无法真正应用于军事作战之中。为了使每个火炮的威力最大化,炮手必须根据发射炮弹的大小调整火药用量。铳尺的功能便是测量火炮应该填充的火药量。当确定炮弹的重量时,西方专家认为:要填充的火药应该具有一个理想值。最好的情况是。当火药完全燃烧时,只需将炮弹推出炮管即可。

并且,火药的用量应该与炮弹大小相符,当时,中国炮兵并没有这样的概念。曾经有炮手只是象征性的填充火药而因此受到严厉惩罚,导致之后的炮手均习惯大量使用火药,而火药用量过大极易炸膛。当徐光启在制造大炮的时候,思宗曾下令命其测试,并且将火药用量加大,看是否能够增强炮弹的威力。崇祯初年吴桥之变时,明朝的炮兵便因过量使用火药,而导致炸膛,此举更是造成了很多明军伤亡。

为了让炮兵们判断出不同材料炮弹应填充的火药量,16世纪的欧洲火炮制造商在仪表上刻上了相应的刻度,这样枪手就可以非常轻松的估算出火药用量。虽然,当时火药的制备还不能完全实现标准化,但铳尺的发明使得炮手能够迅速掌握适当的火药剂量,这是火炮发展史上的一大突破。但是,当时在中国几乎无人掌握铳尺这项技术,这项技术被天主教作为机密牢牢封锁。

第四点,火枪部队必须达到一定规模,就算是火绳枪与弓箭比起来威力也要大的多,如果,装备有每分钟可发射四五发子弹的燧发枪,军队战斗力将更上一个档次。如果,你熟知日本战国时期的历史,肯定会被织田信长展现的火枪三段击所折服。

但是,不幸的是,明军对此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军队中并没有设立炮兵兵种,而且,所用火器混乱无标准,因此,给后勤供应带来了很大的困扰。有些铳甚至需要两个人合力扛在竹架上作战,这等武器还能被称之为火枪吗?

最初,在万历朝鲜战场上,明军因日本枪兵而遭受了巨大损失,虽然,凭借较强的军事谋略,在这场战争中获得最后胜利,但是,在对平壤发动攻击时,伤亡人数仍然很大,甚至,统帅李如柏所乘战马也在火枪射击下身亡。

当然,日军在当时也并没有非常成熟的枪炮部队,而且,几乎没有重型武器如火炮,他们的枪全部从葡萄牙人或者荷兰人手中购买。

在文章最后必须说一下,明朝政府从人民手中搜刮到那么多的军饷却使用在了错误的地方:

“军队不在多而在于精,如果,能将支持数百万军队开销的军费投入一部分于火器发展,那么,300年前的历史一定会被改写,就算治标不治本的直接从洋人手中购买火器,明朝也不至于败的如此凄惨。”

参考资料:

『《中国火器发展史》、《火攻挈要》、《明史》』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枪械技术,明朝,模式,作战,炮弹,陕西,大炮,战争,军队,武器,观点评论

今日新鲜事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枪械技术,明朝,模式,作战,炮弹,陕西,大炮,战争,军队,武器,观点评论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枪械技术,明朝,模式,作战,炮弹,陕西,大炮,战争,军队,武器,观点评论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