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必大家在阅读历史的时候不难发现:在封建时代每当阶级矛盾激化到不可调和的地步之时,农民们就会拿起武器开始反抗运动。
这些农民起义运动就像进了循坏圈一样隔一段时间都会周而复始地爆发,每次给封建王朝的统治造成了不小的打击。
在这里就得谈起封建时代农民起义的“天花板”——太平天国运动,其几乎是让清王朝的国运岌岌可危的一次起义,最后却在主客观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失败了。
历经十四年的太平天国运动留下了许多令后人啼笑皆非的事迹,这里不得不提起一次改名风潮。
十九世纪五十年代的中国,面临着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中国国门的局面,大批外国商品充斥国内市场,使得原本具有相对稳定性的小农经济濒临破产。
再加上清朝末年吏治的极端腐败,加强了对劳动人民的盘剥;并且天公不作美,各地爆发了罕见的自然灾害,使得农民的生存环境雪上加霜。
恰逢此时一位名叫洪秀全的年轻人屡试不第,心灰意冷的他捡到了基督教的宣传册子,突然对其中的部分教义来了兴致。
加之对农民艰苦生活的深刻体会,洪秀全萌生了一个想法,那就是创立新宗教来招揽群众入伙,以对抗满清的无道统治。
于是“拜上帝教”便应运而生,洪秀全纠合一帮人于1851年在广西的金田村举起了反清的一面大旗,而后建立起“太平天国”。
不料起义的前几年异常顺利:入伙的人数与日俱增,清军的战斗力更似纸糊般不堪一击。
随着一座又一座城池被太平军攻陷,他们仅用了两年多的时间便攻下了南京城,并将太平天国的首都设立在这里,更其名为“天京”。
坐镇天京的洪秀全一开始并没有放松懈怠,反而是将首都作为据点,不断向四周进行扩张,以期壮大自己的势力。
面对攻势凶悍的太平军和西方列强的侵袭,咸丰皇帝犹如惊弓之鸟,总觉得自己朝不保夕,于是他带着家眷仓皇北逃,只留下自己的兄弟恭亲王奕收拾烂摊子。
虽然1864年天京陷落,昭示着这场轰轰烈烈的运动落下帷幕,但不可否定的是,太平天国运动达到了农民运动的许多个“第一”。
比如说第一个在中外反动势力围剿下覆灭的政权;第一个提出了反抗封建土地所有制主张的《天朝田亩制度》。
也是第一个提出发展资本主义近代化纲领《资政新篇》的农民政权。纵然后世史学家对这场运动的评价褒贬不一。
但不影响它作为旧式农民起义的最高峰而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应接不暇的胜利几乎要冲昏了太平军诸位将领的头脑,他们沉浸在歌颂功德的事情之上,把原来的抱负全然抛到九霄云外。
这时候太平军的领导层就开始探讨对于攻陷地域的取名问题。
当时太平天国的领导层主要包括了“永安建制”时分封的六王,以“天王”洪秀全为其中的领袖。
其下包括了“东王”杨秀清、“西王”萧朝贵、“南王”冯云山、“北王”韦昌辉、“翼王”石达开。
这些人构成了太平天国的领导核心。说起来也是讽刺,一个打着建立平等国度为目的的运动,竟然创制了一套具有神权色彩的等级体系,颇有点“挂着羊皮卖狗肉”的意味了。
除了冯云山和萧朝贵在定都天京之前就已经战死,剩下的五人便相邀讨论改名事宜。
这几个王除了洪秀全还算读过几本圣贤书,其他人都是贫苦出身,大字不识一个。
他们聚在一起可谓是粗口脏话频出,但好歹也定下了几条改名必须遵守的“规矩”。
具体来说就有三方面需要避讳:首先是新地名不能触及天王的名讳,就是不与洪秀全的名字有任何雷同之处。
其次是新名称也不能和其他王以及高层官吏相冲突;最后是类似于“王”和“龙”等具有君主意味的称呼不能用作地名。
诸王虽然文化水平不咋高,但繁缛规矩却是定得头头是道;于是乎一场改名运动便拉开了序幕,看看有没有涉及各位看官所在的地方。
第一个拿来开刀的当然就是首都了,当时的南京有着许多别称,比如说建康、金陵、石头城等等。
但洪秀全觉得这些名字难以体现帝王之尊,便操弄着起个威武霸气的名字。
因为洪秀全自称是“天父”的次子来到人间,也是和“天”字结下不解之缘。
而一国首都谓之“京”也是自古以来就有的说法,于是更改首都名为“天京”的决议便拍板了。
如果说“天京”之名还算成功的话,其余的更名就是“惨不忍睹”了。对其他省市名字的更改,不免多了几分“喜剧色彩”。
比如说云南省、山西省和山东省,因为和冯云山的名字冲突了,遂被改为“芸南省”、“珊西省”和“珊东省”。
然后便是贵州省犯了萧朝贵的名讳,所以改成了“桂州省”;其他小地方的名字也不能幸免于难,如带有“全”、“昌”、的地名悉数更改为“荃”、“玱”。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地方的更名就显得有些“牵强”了。
最令人摸不着头脑的便是将原来的直隶省改为了“罪隶省”,还有便是将黑龙江省和奉天省改为了“乌隆江省”和“奉添省”。
其实后者比较容易理解,就是换了一个音义相近的字,用来和清朝的行政区域划清界限。那这个“罪隶省”又是什么来头呢?
笔者猜测此般命名应该是太平天国将领们对清王朝的仇视导致的。因为在地缘分布上,清朝势力最顽固的区域就在直隶。
因此直隶总督作为一个美差,人选必须要是中央最信得过的,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在对待敌人的“老巢”。
太平军方面是给予了莫大的敌视,认为清朝统治者是逼迫他们起义的首要罪人,因此敌人盘踞的地方便是罪恶之都。
由此来看,这个命名的主观性是特别浓厚的,直接感受到了太平军对清政府的深恶痛绝。
当然洪秀全等人并不满足此般“改制”,后面又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有关“名讳”的条款。
如此令人眼花缭乱的繁文缛节使得当时的太平军将士和老百姓的思想出现了混乱。
毕竟洪秀全嘴上说的是“上帝”、“平等”、“博爱”一类的词汇,但实际的行为却和封建君主如出一辙。如此一来,便为太平天国运动的衰落埋下了伏笔。
以上的地名都出自有关太平天国概况的文献资料。
在笔者看来这样的改名有些许简单粗暴,就像没文化的大老粗根据自己的喜好随意更改。
当然太平天国将领这样做也是为了区分自己和清政府的统治,其根本目的还是在于巩固胜利的果实。
大家又是怎么看待太平天国给各省改名这件事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