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俗话讲,“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但凡事都得讲规矩,做人做事一旦背离了基本的准则,其结局通常是悲惨的。清政权取代明朝,明朝的大部分制度也沿用下来。贪腐向来明清两朝官场上最普遍的现象,康熙之后的雍正,是个对贪官实行霹雳手段的皇帝,经过其大力整顿、反贪腐,当时的官员有所收敛。
有了前面康熙、雍正打下的政治、经济基础,乾隆朝迎来来相对比较宽松的局面。北方边患有所缓解,南方各省比较繁荣。经济有所发展的同时,官员的贪腐行为自然也开始抬头,并越来越普遍。和珅作为乾隆朝最大的贪官,是众所周知的事情。但是,若论一件贪腐案的规模及受牵连的官员数量,仍然比不上一位浙江巡抚。
此人叫王亶望,科举考上举人,但始终没能考中进士。家里出钱帮他捐官。当官后居然一路顺风顺水地做到浙江巡抚的高位。在出任甘肃布政使一职时,王亶望就以增加粮食储备的名义恢复捐监。考不上功名的读书人,可以捐钱、捐粮获得监生。据史籍记载,当时有二十多万人捐监生,花费超过一千五百万两白银,而这批捐的钱大多到了贪官的手里,朝廷实际收到的只是一小部分。
后来出任巡抚之后,又巧立名目多收税,全省官员都大力收税,层层盘剥之下,基层老百姓的生活更加困苦。但是全省大大小小的官员都从中获利很丰厚,形成一张巨大的贪腐链条。王亶望走到哪里就贪到哪,而且数额是越贪越多。但是,没有不透风的墙,其贪腐丑行还是败露了。
事情起因却是因时任甘肃布政使王廷赞,为了保住自己的官位向乾隆捐四万两银子资助军费而起。乾隆不相信他的钱来路是正当的,下令彻查,经过审查后将甘肃省一窝贪官都给拿下。并把担任浙江巡抚的王亶望也给挖了出来,同时,王亶望在浙江省的贪腐案也一并被揭露,后来被乾隆处以斩首之刑。
不过,官员在查抄王亶望财产时,却遇到了麻烦,实际查抄出来的银两并不多。原来王亶望早有准备,他在收取贿赂时不让下属直接送银两。行贿的官员想出办法,把银子装进酒坛子悄悄送进其府里。经过一番拷打之后,单从王亶望的一个亲信家的粪炕里,就捞出装满黄金的坛子,里面有上万的黄金。
乾隆对于甘肃一省出大批贪官感到很愤怒,甚至发出要将贪官全杀光的咆哮之声。但是,他也明白官场贪腐的程度很深,真要杀光贪官,全天下还能剩下几个清官呢?最终甘肃受此案牵连的二百多名官员,此案终结时,共判死刑57人,充军发配56人,剩下的被处以各种刑罚。
俗话讲,水至清则无渔,乾隆肯定是明白这其中的道理。所以,才会对手下的受宠的官吏过于骄纵,甚至是放纵,这或许就是和珅能最后越贪越多,贪官也越来越多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