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入关之后的皇帝,清圣祖、清世宗算是英主,清高宗算半个,清仁宗、清宣宗才略有限,守成尚可,清文宗有振国之志,但时代与实力不允许,清穆宗、清德宗只能算是庸主。
庸主虽然不是昏君,但是一个国家要的是有魄力、敢作为的君主,而不是守成的乖孩子,国家的衰亡,始于一成不变,默默守成。
清朝也没能走出封建王朝的灭亡定律
纵观中国历史,除了秦、隋这两个二世而亡的大一统王朝之外,其他的大一统王朝,基本上都是同一个发展定律。
第一位皇帝打江山,然后两三位皇帝兢兢业业打造盛世,然后再有个百十年守成并有衰退的迹象,再出现一位中兴英主,来个中兴盛世。然后又是守成的皇帝,并逐渐墨守成规,不思改革,不思进取,然后一代不如一代,最终出现的皇帝,无论英主还是庸主,都无法改变局面,最终王朝灭亡。
清朝就非常符合这个定律,入关之后,清圣祖、清世宗一个打江山,一个富江山,传到清高宗手上,前期还靠谱,算是将国家治理得不错。可到了后来,同许多长期掌权的君王一样,比如汉武帝、唐玄宗,前期英武盖世,后期好大喜功,清朝从乾隆开始显现颓势。
爱新觉罗·弘历
在乾隆之后的皇帝,有两个有雄心的帝王,但光有雄心抱负,奈何实力跟不上,还没有个持之以恒的心,更没有办法阻止清朝走向灭亡。
庸主是摆设,女人实当家
清朝已经成功地继承了“老鹰孵小鸡,一窝不如一窝”的王朝定律,最终走向灭亡是不可避免的。尤其是在那个时代背景下,面对先进文化的入侵,更无法扭转这个局面。
进入近代之后,清文宗算是一位有才略和胆识的帝王,在当时中国内忧外患的背景之下,能有如此作为已实属不易,但依旧没能坚持住,还早早驾崩,将国家传给了个女人。
清朝最后的这两位庸主,可着实祸害了大清。虽然这两位皇帝初上位时年幼,但即使是成年之后,也未能真正的君临天下,让朝政一直控制在慈禧的手里。
说清朝没有昏君,只针对皇帝,却忽略了真正的亡国之祸——慈禧。清文宗通过一系列的改革,算是留下了一点家底,有了后来的“同治中兴”。但自此之后,一直到满清灭亡,满清的政权都一直把持在慈禧的手里,慈禧就不必多言了,要她是个皇帝,说她不是个昏君,没人能同意。
叶赫那拉·杏贞
而满清的灭亡,与慈禧有着直接的关系,清德宗还算一个有点志向的君王,但太过软弱,被慈禧拿得死死的,一直未能掌权,可以说满清最终死在了慈禧的手里。
外族入主中原,过分关注身份认同
满清作为关外的少数民族,侥幸依靠中原内乱得以雄霸中国,在心理上,明白自己绝非正统,所以就强迫自己往正统上靠。
作为落后文化统治先进文化,满清就需要边统治边学习,越不是正统就越想往正统上靠,在思想上照搬儒家文化,也就失去了改革精神。
就是满清在统治过程中,过分注重自己的身份,将重点放错了方向,再加之原本落后,对先进文化不加选择地继承,这样就会必然导致灭亡。
因为历朝历代的儒家正统文化,都是在一个不断地发展过程,虽然产生的东西有好有坏,但是总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清朝疆域图
但是到清朝这里这种向前发展的势头改变了,因为清朝连之前的都没掌握,所以要停下来学习之前,这样的状态就使得坏的方面越做越大,变得不受控制。
满清的最终灭亡,也灭亡到了这一点上——不思创新,只思守旧。最终落后于世界,清朝的灭亡,是被世界发展的大潮抛弃所导致的必然结果。
这也就与清朝到底有无昏君没有什么直接联系,因为时代淘汰的是这个制度,与君王的关系不大。可能遇见明君会带领国家主动进步,但那样的国家,也是一个新的国家,与旧朝廷还是截然不同的。
所以清朝的灭亡与其他朝代有着很大的不同,其他朝代并非先进文化先进生产力之间的改朝换代,而清朝面临的就是这种情况,已经不是一两位明君所能控制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