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欧美等一些西方自诩为文明的灯塔的主要原因在于他们将文艺复兴时期上升到了一个高不可攀的地位。因为文艺复兴,所以该有的一切就都有了,也因为文艺复兴,所以他们从此与中世纪的黑暗一刀两断,西方文明因此孕育而生。说到文艺复兴就不得不说一个他的对立面,那就是宗教。尤其是基督教。既然文艺复兴代表着西方开始进入到思想的世界,而在此之前,西方在宗教势力的统治下,究竟过着一种怎样的生活呢?或许今天给大家推荐的影片可以一探究竟。
看过帕索里尼的《一千零一夜》的话,就会对于他的生命三部曲之二《十日谈》有所预警甚至于能很好的接受。《十日谈》取决于波伽丘的小说,帕索里尼将它改编成为了影视作品,而他的改编并没有偏离原著的核心——对于宗教的批判。
《十日谈》主要讲述了什么呢?自然是好多个与人性有关的故事,这些故事看上去荒诞,实际上创作者是想通过这些荒诞的故事勾勒出来背后的力量,那就是人性的力量,人性的力量是不会被愚弄的,但也是需要觉醒的,为什么要觉醒,因为之前被控制了,之前被谁控制了,自然是基督教的力量。
本片所选取的每一个故事,几乎都是在跟原有的宗教力量相抗衡,这是一个非常明显的对比,比如说潜入去修道院跟修女厮混的花匠,看到神父侵犯自己的妻子而忍不住大喊大叫的农民,甚至于面对自己兄长杀死了自己的爱人的女子也算是反抗的一种。
这个时候有人就会问,这不是对于宗教的反抗吗?这里怎么变成了父权的反抗?我们可以捋一捋西方世界的这种传统逻辑是如何破碎的以及现代逻辑是如何建立起来的就能发现这其中的原理。不论是宗教还是父权,他们都有一种共通的内在联系,那就是权威。文艺复兴之前,权威是毋庸置疑的,任何敢于反抗权威的人都会被视为异端,异端在基督教这里是会被处死的,因此,人们只能屈从于从权威那里得到很多事情的解释,即使这种解释看上去确实是滑稽的,但却没有人敢于怀疑。
想要跟神父学习变幻法的农民自然是一个被愚弄的非常完美的对象,他有着朴素的愿望,但却没有对于神父的怀疑,即使是后来面对着自己的妻子被神父侵犯,农民依旧是没有怀疑神父的行为的真实性,反倒是仅仅因为人受不了这样的画面而呐喊。为什么农民没有怀疑,因为神父代表着宗教,代表着权威。
这就如同被告诫如果纵欲无度的话,死后就会下地狱的工匠一样,本片让工匠的灵魂跟年轻的工友进行了对话之后,年轻的工友解除了自己心中的疑虑,最终决定要释放自己,因为他从自己的朋友那里听到了另一种解释,显然,这一种解释虽然也是一种“神迹”,但显然是跟宗教神职人员不一样的“神迹”,这也是不一样的声音,因此,这也是一种反抗。
波伽丘对于宗教的讽刺还体现在权威的两面性之上,居住在修道院的修女们除了扮演让人尊敬的身份之外,他们还有一个身份那就是正常的女人,正常的女人也是需要爱的,年轻的花匠明白了这个道理之后,给了他们正常的的爱,但是修女们依旧是要维持自己作为神职人员的面子的,所以,老修女说了一个连自己都觉得荒唐的谎言,花匠开口说话是一种神迹。
我们可以说《十日谈》是荒诞的,是嘲讽的,但我们却无法忽视这部作品本身的意义,波伽丘跟帕索里尼的结合使得我们对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故事有了一个清醒的认识,表面上看是思想意识的觉醒,实际上不过是一种力量想要挣脱枷锁而选择的与另一种力量进行斗争一样。文艺复兴不过是一个美好的借口,这个借口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跟别的力量作斗争罢了。别的力量是什么?自然是宗教。
因此,《十日谈》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反宗教,反当时传统的固有的社会层级以及体系,后来他们成功了,因此,文艺复兴不过是欧美等西方国家自己内部本身权力的斗争的一种口号,当这些国家成为了军事政治以及经济文化上的主导之后便开始向着全世界都来推销自己的这种理念。慢慢的,文艺复兴仿佛成为了一种全世界的口号。
但是我们认认真真的想一想,我们需要所谓的文艺复兴吗?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历史上有被一种宗教全面统治过吗?没有吧,我们没有经历过欧洲国家中世纪的黑暗,因此,文艺复兴谈何而来?他们不过是因为自己被宗教愚弄过,就认为所有人都会这样,这或许就叫偏狭吧。他不自省,你得自知。
……
你好,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