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后能够在以防外戚和女性干政最为严密的清朝脱颖而出,不得不堪称一个奇迹。
而这个奇迹的起点,就是一份看似缜密却漏洞百出的遗诏。
慈禧(1835年—1908年)
这份遗诏就是咸丰皇帝临终前留下的托孤遗诏,这份遗诏内容主要有以下两个要点:
1. 立皇长子载淳为皇太子,日后(咸丰皇帝死后)继承皇帝位;
2. 命郑亲王端华、怡亲王载垣和尚书肃顺等八人为顾命大臣(史称“八大臣”)“赞襄一切政务”。
这一切似乎很明确,父死子承,八大臣辅弼幼主(载淳当时年仅六岁)。
但是这份遗诏形成过程有一个看似不重要,但是极为重要的漏洞,那就是遗诏并非皇帝亲笔所写,而是由军机大臣代笔(代笔者很可能是咸丰皇帝老师杜受田之子杜翰)。
当时的情况是,咸丰皇帝已经病入膏肓,决定立遗嘱,为证明遗嘱的有效性,身处热河行宫的咸丰皇帝召集了身边所有主要王公大臣做证自己的遗言和人事安排。但是由于身体健康原因,不能亲自执笔,于是“退而求其次”,由皇帝口述大臣代笔,再由皇帝过目阅览盖上御印,如此同样有效。
就是这看似“无所谓”的代笔,最后成了八大臣被奕訢等人攻击的要害之一。理由就是咸丰皇帝托孤之时,北京方面王公和主要大臣均不知情,遗诏有八大臣蒙蔽要挟大行皇帝所做之嫌疑。
奕訢晚年照
立完遗诏,咸丰皇帝并没有立刻驾崩,躺在病床上的他不久又做了一个决定,什么决定呢?在八大臣“赞襄一切政务”期间,所有谕旨由军机处拟定,所拟定谕旨必须要开头盖“同道堂”印章,结尾盖“御赏”印章,方可生效。这两个印章的实际管理人就是两宫太后。
咸丰皇帝为什么又想了这一出呢?
咸丰皇帝一生动荡,虽然踌躇满志,但是最后也没能够挽回大清王朝颓势,而且是每况愈下,内忧外患层出不穷,因此郁郁而终。
咸丰皇帝知道,自己唯一年幼的儿子虽然承袭皇位,但是处境不可谓不艰险。而眼前最为艰险并非外患而是“内忧”,这“内忧”指的就是朝廷各方势力。咸丰皇帝担心儿子年幼,大权旁落,一旦肃顺大权独揽成了鳌拜第二怎么办?
所以他想了“盖章生效”这一招,意在通过皇太后制约八大臣,同时又为了避免母后专权,又通过八大臣限制皇太后,可谓是一箭双雕。但是,相互制约的另一层意思就是双方矛盾激化。
咸丰皇帝,1860年10月13日《伦敦新闻画报》
自觉安排妥当的咸丰皇帝与世长辞。可惜他不会知道自己多方权衡考虑的人事安排,看似高明,其实就是一招臭棋。
咸丰皇帝一闭眼遗诏就立刻公布天下,顾命八大臣开始正式上岗“赞襄一切政务”。这个命令一下达,最先不满的就是此时留守北京的近支宗室权贵,其中最具影响力也是主要代表人物的就是恭亲王奕訢。
众所周知,奕訢之能力在宗室皇亲之中首屈一指,而且又是咸丰皇帝的弟弟,道光老皇帝遗诏中亲封的亲王。同时,前不久那场洋鬼子进京的浩劫,要不是奕訢多方斡旋,大清王朝的老窝都得让洋鬼子端了。所以,于情于理,都不应该将奕訢排除在托孤大名单,也就是核心政治圈之外。当时,朝野上下为奕訢鸣不平之人不在少数,这一支力量日后发挥了巨大作用。
孝静成皇后(1812年-1855年),奕訢生母
话说回来,咸丰皇帝为何故意要将自己的弟弟们都排除在核心政治圈之外呢?咸丰皇帝难道不了解自己的弟弟奕訢之能力?
实际上,恰恰相反,咸丰皇帝就是太知道自己弟弟奕訢的能力了,奕訢不但能力超群,更是胆大妄为。咸丰五年,身为首席军机大臣的奕訢,利用咸丰皇帝含糊之机,竟然以皇帝名义给自己的生母尊了一个皇太后的名号。这种挑战皇权的行为咸丰皇帝怎么能放心?一想到托孤奕訢,立马感觉如芒在背,万一奕訢是第二个多尔衮呢?所以,咸丰皇帝必须要将奕訢排除在外,可谓是用心良苦。但是病入膏肓又流亡在外的他也仅能在遗诏中对身后之事做做文章,此时的他已经做不到精力旺盛之时对奕訢的全面压制与掌控了。
既然压不住,那就得露头。一直被皇兄压制的奕訢,怎肯就此罢休?咸丰皇帝活着的时候,奕訢得韬光养晦,咸丰皇帝一死,就是奕訢厚积薄发之时。
所以说,咸丰皇帝看似多方制约的人事安排,其实是将朝野力量分成了多股,而这些力量之间更是矛盾重重。随着时间的推移,咸丰皇帝这大行皇帝之影响力逐渐淡化,敢于出头挑战甚至是质疑咸丰皇帝人事安排之人开始蠢蠢欲动。同时,各方力量对于权力掌控欲望的逐渐深化,他们之间的矛盾势必迅速扩大。如此一来的恶果,就是导致各方力量你死我活的斗争,也就是常说的“政变”!
热河省,简称热,省会承德市
说实话,当时很多朝野之人已经预示到了咸丰皇帝的“如意算盘”根本维持不了多久,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咸丰皇帝前脚刚闭眼,后脚八大臣就开始和两宫太后闹别扭,甚至是公开吵架,吓得小皇帝都尿了裤子。而另外一边,北京留守官员也开始立即行动起来,奕訢主动要求祭拜大行皇帝宫梓以探听热河虚实,趁机了解八大臣与两宫太后之状况。一切看似寻常行为,其实都是非寻常之举。可想而知,咸丰皇帝期望的平衡根本无法维持!
尽管人们早就预知当下的政体结构必然被打破,但是能够预料到速度之快的应该不多。咸丰皇帝生前良苦用心的人事布局,维持了多长时间呢?48天!真是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不知咸丰皇帝泉下有知会作何感想?
同治皇帝幼年时期
经过这次“干净利落”的政变之后,咸丰皇帝遗嘱中的政治人事架构被彻底捣毁,取而代之的是两宫太后垂帘听政和恭亲王奕訢议政的联合执政模式,小皇帝的年号“同治”大有此意。
然而,令太多人意想不到的是,这“同治”执政模式也没持续多久,这一次奕訢被踢出了决策层,这又是一次政变。
这次政变标志着大清王朝开启女人当家之模式,这位当家的女人就是慈禧太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