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太平天国的北伐部队可不算是偏军,太平军攻下武昌后虽号称50万,但实际有战斗力者应该不过10万,林凤祥、李开芳的两万北伐军人数虽少,却是太平军的精锐,很多都是老广西,作战经验丰富,战斗力一流。所以说他们只派了一支偏军去送死是不准确的。
当然太平天国的北伐确实是一个重大失误,两万人孤军深入,援助又不及时,最后派出的援兵也败绩连连,最后全军覆没。后来李秀成在自述里谈到“天国十误”,其中第一误就是北伐军的全军覆没。
其实当时太平军占据南京并将其确定为首都后,实质上就已经将南方作为了自己的根据地,准备据此作长久打算,但当时长江流域的占领区并不稳定,各路清军夹击,在没有稳固根据地的情况下如果全力北伐,很有可能北伐不成又被敌人断掉了后路,最后像黄巢一样成为流寇。而且太平军基本都是南方人,内部愿不愿意抛离家乡北走也存在问题,综合考虑,稳固根据地成了太平天国决策者们的首选项。所以洪秀全、杨秀清将战略重点放在了扩大、稳固根据地的东征、西征上,而北伐则成了配合东征、西征而进行的配合战,以吸引清军主力,好减轻根据地和东征、西征部队的压力。
当时太平天国军事上的最高决策者实际是东王杨秀清,按照他的如意算盘,以现有的两万北伐军为先锋,等西征稳定后再派部队实施接应。这样一方面北伐可以减轻西征的压力,而且太平军最初是顺着两湖一带而来的,对那里的情况较为熟悉,军队内部两湖、徽、赣成分的人颇多,实施西征,理论上要远比北伐容易得多,待西征成功、后方稳定后,再派主力接应,全力北征,这样两全其美,胜算就很大了。所以他派出北征的,也是精锐主力,希望能直捣黄龙,吸引敌军,但实际全力支持的,却是西征部队。
但令杨秀清没有想到的是曾国藩湘军的崛起,曾国藩湘军的战斗力超群,在南昌武汉一带让西征部队陷入了僵持反复,没能按照杨秀清的设想取胜。同时曾国藩的牵制,也使清廷能够腾出手来在北方组织力量围剿北伐军,这样战斗两头吃紧,当北伐军陷入困境时,西征的形势也不明朗,杨秀清很难抽调足够的力量去接应北伐军,而且北伐军距大本营的距离实在拉得太远,杨秀清对此也是爱莫能助,最终北伐不成,西征也成了泡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