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新鲜事 热点 横扫欧洲的匈人是西迁的北匈奴吗?匈牙利是其后裔所建吗?

横扫欧洲的匈人是西迁的北匈奴吗?匈牙利是其后裔所建吗?

有一个流传甚广的说法:匈奴在汉朝持续打击下分为两部,南匈奴留居故地并逐渐融入其他民族。北匈奴被迫西迁,所建的匈人帝国在阿提拉时期达到鼎盛,横扫东、西罗马帝国,令欧陆恐怖不已,称其为“上帝之鞭”。

以上是十八世纪法国史学家德金所提出的“匈人即匈奴”猜想,该假说一面世即大获轰动,支持者甚众,反对者不少。另有一种说法,如今的匈牙利正是当年匈人后裔所建立。

无论是匈奴还是匈人,都已距今久远,那些有据可考的历史事件尚且造成争议,至于记载模糊语焉不详的历史片段更是扑朔迷离,焦点集中于两处:

一、匈人是不是匈奴?

二、匈牙利和匈人或匈奴有何关系?

只能通过公认史实详加对比验证,以期发现一丝端倪。

匈奴

《史记》载,匈奴自称是夏朝王族的后裔,名曰淳维。夏朝被商所灭,有一支北上进入蒙古高原,与草原部族融合为匈奴先祖。

先秦时草原地区以部落联盟形式存在,如东胡、匈奴、丁零等,匈奴击败东胡得以强大起来。秦时蒙恬率三十万军,将匈奴逐出河套地区。

匈奴并非单一民族,而是不断吞并形成的多个游牧部落集团,种族结构较为复杂。崛起于汉初冒顿时期,初衰于西汉武帝时期,到了东汉时匈奴已经分为南北两部。南匈奴去向清晰,归附于汉,后相融于各族。

北匈奴则被迫西迁,先是到了乌孙(巴尔喀什湖以南、新疆伊犁到中亚的过渡地带),再被东汉击败。约公元160年,举族迁到锡尔河流域的康居国(大月氏族系),自此沉寂下来。

位于康居国西北部的是奄蔡国,位于西伯利亚西南欧亚相交处,是一个白种人国家,又称阖苏、阿兰国,该国和后来的匈人有密切联系。

匈人

匈人的出现有些神秘,关于他们最早的记载是公元2~3世纪(对应东汉时期)的里海地区。350年,匈人征服阿兰国,随即西进灭亡日耳曼族系的东哥特王国。他们频繁的活动,引起西方的震动和警惕。

在阿提拉时期,匈人的势力达到顶峰。当时的两个大国——东、西罗马帝国,不同程度地遭到匈人帝国的劫掠和困扰。他们如蝗虫一般闯入欧洲大陆,一度入侵至法国、意大利等西欧地区。东罗马简直成了匈人的提款机,都城君士坦丁堡都成了他们的战利品。不过匈人似乎对财富的兴趣远高于土地,后来该城被当作提高勒索价格的筹码。

西罗马帝国的日子同样不好过,除了应付高额的纳贡,还不时遭到匈人军队的蹂躏。在西方阿提拉被称为“上帝之鞭”,大批日耳曼蛮族被他率领的匈人驱赶到西罗马境内,充当了压垮帝国的最后一根稻草。

453年,阿提拉在迎娶日耳曼公主的婚宴上饮酒过度,死于血管破裂,欧洲大陆的噩梦终告一段落。之后匈人控制的各民族群起反抗,帝国迅速分裂。阿提拉后裔分为两部,其中由他幼子带领的一支形成保加尔人,普遍认为是保加利亚人的先祖。

疑点和争论

160年北匈奴迁入康居国,由此失去踪迹;两百年后的350年,匈人灭了康居西北部邻国阿兰。两者间有何关联?支持“匈人即匈奴”说的人认为,灭亡阿兰国的匈人,就是迁移到康居的北匈奴。

疑点有二:

一是西方史籍所描述的匈人相貌,大体是身材矮小、眯缝眼、塌鼻梁,更像是鞑靼(蒙古)亚洲容貌。匈奴属欧亚混血身材高大,喜欢留一部威猛的大胡子。古时在中亚到欧洲沿线,也以白种人口占优,北匈奴迁入康居后,与当地人混居融合,不可能形成亚洲人样貌。

再者据罗马人记载,匈人使用的弓箭箭簇是骨制、没有毡帐、甚至吃生肉。这与数百年前已能娴熟打制铁器的匈奴大相径庭,北匈奴不至于把祖辈留传的手艺忘得一干二净吧。

根据现代对匈人染色体测定,有了出人意料的发现,和匈人基因相似度最高的,竟然是生活在北极的爱斯基摩人!

那么是否可以推断,这些长着“亚洲脸”的匈人,会不会是被匈奴人赶走的蒙古高原土著民族?这部分人流落到西伯利亚后,一部分向北跨越白令海进入北极,另一部分就游牧于西伯利亚,形成了匈人部落。当时的西伯利亚本就是人迹罕至的大荒原,因而难以引起关注,也能解释匈人为何是“突然出现”。

对于匈人究竟是不是西迁北匈奴后裔,至今未有定论。有一点能肯定的是,匈牙利人主体民族是来自乌拉尔山的马扎尔人,血缘上和爱沙尼亚、芬兰更为亲近,也许曾被匈人裹挟,但如果把他们算作匈人或是匈奴的后裔,未免有些牵强。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地区,北匈奴,民族,阿兰,康居,提拉,时期,帝国,后裔,匈牙利,观点评论,阿兰国,匈奴,西罗马帝国,匈人,阿提拉

今日新鲜事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地区,北匈奴,民族,阿兰,康居,提拉,时期,帝国,后裔,匈牙利,观点评论,阿兰国,匈奴,西罗马帝国,匈人,阿提拉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地区,北匈奴,民族,阿兰,康居,提拉,时期,帝国,后裔,匈牙利,观点评论,阿兰国,匈奴,西罗马帝国,匈人,阿提拉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