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到19世纪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是唯一能够挑战欧洲各国的伊斯兰势力。极盛时疆域横跨亚非欧达到450万平方公里,人口1400万,相比之下同期的英格兰仅有250万人。
在奥斯曼控制南欧巴尔干地区后,神圣罗马帝国的核心城市维也纳,成了奥斯曼新的目标。(神圣罗马帝国由哈布斯堡家族控制,是一个德意志民族国家)
当时匈牙利境内的新教徒(基督教三大派系之一)为了对抗神圣罗马帝国(笃信天主教),不惜请求奥斯曼帝国出兵帮助,而正在同威尼斯共和国鏖战的奥斯曼,也正想借此机会扩大在欧洲的势力范围。
1683年(对应清圣祖康熙29岁),奥斯曼苏丹御驾亲征,纠集了各领地共17万人的兵力,气势汹汹地直扑维也纳。队伍很杂,有正规军也有地方武装,有来自亚洲也有来自欧洲。当部队进发到属地匈牙利、罗马尼亚一带时,又有大批人马加入,总兵力达到25万。
虽然号称“御驾亲征”,奥斯曼苏丹在到达贝尔格莱德后,就开始狩猎和享乐,他是把此次出征作为旅行看待的。全部帝国军团,被交给了丞相穆斯塔法。
得知消息的维也纳守军也没闲着,加紧拆除城外所有建筑,以形成开阔地。此时城中的守御力量,仅仅是7000雇佣军和15000名志愿者。当时神圣罗马帝国还没有建立常备军,这是因为在佣兵传统浓厚的德意志地区,招募部队并不困难,佣兵们以打仗为业,谁给钱就帮谁。但这种方式有个重大缺陷,需要一定的集结时间。
神圣罗马帝国的盟友,波兰—立陶宛联邦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在募兵的过程中,维也纳守军必须要以劣势兵力撑过这一艰难时期。
在拆光维也纳城外民居后,仅仅过了一天,7月14日奥斯曼大军就兵临城下,并开始指挥炮兵攻城。在那个年代,火器虽已开始应用,但威力比较有限,难以威胁维也纳坚固的城墙。
于是他们采用了当时最先进的战法——坑道作业:在城墙下部挖地道,再填入炸药引爆。守军对此使用了反制措施,深埋巨大的木桩增加障碍,并挖掘地道,进入地底消灭敌方的工兵。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苦施工,维也纳的城墙终于被炸出一个巨大的缺口。奥斯曼士兵蜂拥而上,同强硬的守军进行了血腥的白刃战,但最终未能得逞。
穆斯塔法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使用了“添油”式的攻城策略。以奥斯曼绝对优势兵力,完全可以一拥而上冲入那个巨大的缺口。但他既不希望密集的士兵被守城炮火大量杀伤,又不想让气急败坏的士兵们破城后抢夺属于帝国的财富。
攻城战到了9月份,维也纳守军已经折损大半伤兵满营,而奥斯曼士兵已控制了部分城墙,城市陷落在即。
就在此危急时刻,波兰—立陶宛国王索别斯基带着27000人赶到,而数量为47000人的德意志雇佣兵团也集结完毕,奥斯曼已错失破城良机。
9月12日,援军分三路对奥斯曼军队开始了进攻。索别斯基曾经战胜过奥斯曼大军,担任了反攻总指挥。他的计划是:左翼和中路发起进攻,吸引奥斯曼军队主力,再亲自带领右翼波兰骑兵,对敌军发起致命一击。
这个方法果然奏效,集中力量正面搏杀的奥斯曼士兵,又受到来自侧翼波兰骑兵的冲击,阵脚大乱,只得收缩阵型防守。之后联军组织起18000名骑兵强力冲击,士气低落的奥斯曼军队终于经受不住,全线崩溃。
联军趁势发起总攻击,对溃军围追堵截。此战奥斯曼军队阵亡15000余,被俘5000余,联军伤亡仅为3500人,缴获物资无数。
在对维也纳发起的整个军事行动中,奥斯曼共损失10余万人。穆斯塔法自己也没能逃脱厄运,作为惨败的代价,他被苏丹下令处决。
此战后的奥斯曼帝国,失去了对欧洲保持军事优势的能力,欧洲则重新树立了军事信心。维也纳之战,也被认为是奥斯曼由盛转衰的标志性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