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互保”事件发生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期,在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6月21日慈禧太后向十一个国家递交了宣战书,列强在接到宣战书后,立刻发动了对清朝的大规模战争(在宣战前,清军和八国联军已经打了几场小规模战役)。当宣战诏书到达东南地区的督抚手中的时候,张之洞、刘坤一、李鸿章、袁世凯等人拒不奉诏,在盛宣怀的牵头下,东南地区的主要地方官员,同八国联军签订了《东南保护约款》。
《东南保护约款》的内容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列强保证不会入侵东南各省,另一方面是东南各省保证不会进攻列强。这个条约签订后,东南地区的军队单方面退出了战争,慈禧太后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只能逃到了西安。
慈禧太后逃亡的途中做了两件大事,一件事是让李鸿章北上谈判,另一件事是下令北方的清朝军队剿灭义和团。李鸿章接到慈禧的任命后,在上海停留了很长时间,最后才下定决心北上谈判。
李鸿章领导“东南互保”事件,本质上是为了维护清政府的稳定。李鸿章深知清朝的实力,如果东南地区也参与战争,那么清朝的损失肯定会更加的惨重,战争的结局也没有任何悬念:“若不量力而轻于一试,恐数千年文物之邦,从此已矣。”
在到达北京后,李鸿章和列强签订了《辛丑条约》,《辛丑条约》签订后不久,李鸿章便去世了。
八国联军撤军后,慈禧对东南互保的参与者不仅不罚,反而还赏。
叶赫那拉·杏贞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6月21日,慈禧太后向十一国列强宣战,同时,将宣战诏书下发各省,命各省督抚迅速组织兵力进京勤王。
但各省督抚对诏书的反应,大大出乎慈禧的意料之外。
首先,邮政大臣盛怀仁直接扣押了宣战诏书,只给各省督抚过目,同时电告督抚们不要服从此命令。紧接着,时任两广总督的李鸿章则是对外宣称,“此乃乱命,粤不奉诏”。之后,以李鸿章、张之洞、刘坤一、袁世凯等人为主的几个省份组成联盟,统一战线,均公开表示坚决不奉诏。
这便是清朝历史上著名的“东南互保”。
东南各省的这种做法,无疑是跟打慈禧的脸差不多,并且督抚们当时的作为,毫不夸张地说就等同于是“公开抗命”。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慈禧不仅当啥事没发生,甚至还奖赏了他们。
比如两广总督李鸿章,就在事后不久,改任直隶总督,并兼任北洋大臣,全权代表清廷北上与列强谈判。
张之洞
还有当初提出“坐拥东南,死不奉诏”的湖广总督张之洞,同样在事后被慈禧委以重任,甚至在慈禧崩逝前夕,他已经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军机大臣。
除了他俩之外,剩余几个也都没有遭到慈禧的任何处分。
并且,像闽浙总督许应骙,虽说在慈禧回京一年后被罢官,但却是因为其他事情,与东南互保完全无关。还有安徽巡抚王之春,则是在慈禧回京五年后被罢官,同样也和东南互保没有关系。
也就是说,慈禧对于东南各省督抚拒不奉诏的做法,并没有因此而惩罚他们,而是轻易地就将此事给揭了过去。
要知道,慈禧可不是什么大度的人,但她为何会在东南互保这件事上,表现得如此宽容呢?
首先,慈禧手上无兵可调,她想惩罚也没有惩罚的能力。
八国联军侵华之前,清政府组建了一支武卫亲军,一共分为五部。这五支部队的领导人分别是荣禄、宋庆、袁世凯、聂士成、董福祥。其中,荣禄的部队被八国联军全歼;聂士成的部队被宋庆收编,聂士成本人则战死在天津前线;甘军董福祥部因为杀洋人太狠,被联军列为黑名单,战后被强制解散。
袁世凯
而新建陆军的统帅袁世凯是东南互保的参与者之一,毅军的宋庆又跟袁穿一条裤子。慈禧拿他俩也是没办法(毅军和北洋新军有很多军官都是拜把子兄弟,比如张勋)。
因此,《辛丑条约》后,慈禧实际上是一个光杆司令。她可以以太后的名义继续号令东南督抚,但她要想治东南督抚的罪责,就已经没有知罪的能力了。
第二、由于慈禧向洋人认错,因而东南互保在名义上是合法的行为。
慈禧向八国联军宣战时,李鸿章抗旨的借口是:“此乱命也,粤不奉诏”。
此借口一出,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闽浙总督许应骙、山东巡抚袁世凯等人立即响应。纷纷说慈禧是受奸人所逼才下的伪诏书。
后来八国联军杀入北京,要砍慈禧脑袋,李鸿章在谈判时力争,说太后是受奸人所逼才下的伪诏,她也不想开战。此时的慈禧只能附和李鸿章的说辞,否则她是自打脸,联军绝对不会放过她。
刘坤一
事后,慈禧以“庚子之变,顾全大局,保障东南,厥功甚伟”为由,嘉奖两江总督刘坤一,赏加太子太保衔,湖广总督张之洞赏太子少保衔。这实际上,就是她给东南互保这一事件定了性。
第三、互保九省的盘根错节,势力太大。慈禧不仅不能动他们,而且还要利用他们。
互保九省督抚,基本上是穿一条裤子的。
两广总督李鸿章是淮军领导人;两江总督刘坤一是湘军出身;湖广总督张之洞与湘淮两军的关系都很好;铁路大臣盛宣怀的父亲盛康是湘军胡林翼的旧部,盛宣怀本人与李鸿章的关系也不是一般的好;山东巡抚袁世凯是淮军旧部;闽浙总督许应骙的族叔许祥光曾与湘军江忠源一起镇压过太平天国;安徽巡抚王之春曾跟随曾国藩、李鸿章参与镇压过太平天国起义;参与互保的督抚中,也就广东巡抚德寿和浙江巡抚刘树棠与湘淮两军没啥关系。但他们两人位卑言轻,实际上也没有话语权。
也就是说,东南互保的这些人,多多少少都有点关系,是绑在一条绳子上的蚂蚱。如果慈禧动了他们中间的一个,怕是其它督抚分分钟要造朝廷的反。
这种分分钟要散摊子的节奏,慈禧是心知肚明的。所以,她对东南九省督抚的态度就是一个字“稳”——先稳住再说。
许应骙
事后,除了闽浙总督许应骙和安徽巡抚王之春被免职外,其余都没有被罢官。而许应骙和王之春被罢官,也是因为别的事,跟东南互保无关。
另外,《辛丑条约》签订后,清廷已经风雨飘摇,不得不进行改革(清末新政)。而参与东南互保的几位督抚都偏向于改革,是推动慈禧改革的中坚力量,需要加以拉拢。因此清廷要搞“新政”,就不得不继续倚重参与东南互保的几位督抚。否则,慈禧连帮她推行改革的人都没有。
李鸿章、张之洞、刘坤一都是洋务派代表;袁世凯编练过新军,是改革派;盛宣怀办过铁路邮政,也有改革经验。相比较之下,慈禧之前重用的人,比如载漪和刚毅等人,都是极端保守派,完全不懂新政,慈禧留他们没用。
综上所述,八国联军撤走后,慈禧不能、不敢、也没有必要追究东南互保督抚的责任,所以在这件事情上,她也就忍了。
至于东南互保十位督抚的结局,这里简单做个叙述。
李鸿章:庚子国难期间,由两广总督调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担任与八国联军谈判的全权代表。签署《辛丑条约》后不久,因胃血管破裂,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病死在北京。
刘坤一
刘坤一:事后继续担任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并且还因东南互保有功,被加封为太子太保。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病死在两江总督任上。
许应骙:继续担任闽浙总督一职。但很快就遭到御史弹劾,说他在任期间碌碌无为,搞得福建积弊甚深。慈禧对其严重不满,罢免了他的职务,将其开缺回原籍。最后许应骙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病死在了老家广州番禺。
德寿:满族人,时任广东巡抚。李鸿章北调直隶总督后,他代理李鸿章的两广总督,病逝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
王之春:时任安徽巡抚,事后被平调至广西担任巡抚。在广西期间因为卖国(将广西的出路权和矿权低价转让给法国),引起诸多国人的愤恨。为了平息舆论,慈禧将其革职查办。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王之春病死在老家衡州。死后朝廷追授其为光禄大夫和建威将军,由正二品升为正一品。
盛宣怀:因保护东南地方有功,被慈禧赏加太子少保衔。慈禧崩逝前,盛宣怀被任命为邮传部右侍郎。
刘树棠:时任浙江巡抚(署理),其后事迹不详。
张之洞
张之洞:被委以重任,但由于权力太大,被慈禧架空,调至京城。慈禧崩逝前,张之洞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军机大臣。
袁世凯:被委以重任,但由于权力太大,被慈禧架空,调至京城。慈禧崩逝前,袁世凯官至军机大臣兼任外务部尚书。
总的来说,慈禧对参与东南互保的督抚都没有惩罚。哪怕她心里恨得牙根儿痒,但也只能不予追究,之所以她会这么做,主要原因就是她自己不能打自己的脸,同时又没有问罪的能力,再加上她求一个稳字,因此才会不罚反奖。不过,慈禧不惩罚他们,不代表她对东南互保这件事情没有意见。
光绪三十年(1904年),慈禧在李鸿章、刘坤一、许应骙三人病死后,委派她的铁杆心腹铁良以江南制造总局迁移为契机,完成了“划一营制”与筹措军饷的任务,打破了东南督抚对东南地区财权和军权的垄断,瓦解了东南互保。
“划一营制”的意思就是将全国武装力量的编制统一,实际上就是剥夺了东南九省督抚的兵权。尤其是湘军和淮军最受打击。不过这个改革对袁世凯没有影响,因为他的北洋新军是清末新军的“模版”。所以铁良南下后,东南诸省实力都大损,只有袁世凯的实力不减反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