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新鲜事 热点 清朝有一种惩罚,名叫“锁带杆墩”,从留下的照片你就知道厉害了

清朝有一种惩罚,名叫“锁带杆墩”,从留下的照片你就知道厉害了

众所周知,刑罚是惩罚犯罪之人的一种手段,从古至今各种刑罚也不计其数。比如,在晚清时期有一种特别的锁带杆墩,专家们研究了多年也感觉毫无头绪,直到发现了一张老照片才恍然大悟。究竟什么是锁带杆墩呢?它又有什么独特之处呢?下面就让小编来给您从头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据史料记载,我国古代的刑罚制度十分完善,早在先秦时期就形成了所谓的“五刑”,即墨刑(脸上刻字),劓刑(割鼻),剕刑(割双脚或单脚),宫刑(阉割),大辟(砍头)。由于先秦时期的“五刑”过于残忍,于是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发展,到隋唐形成了“新五刑”,即笞(鞭打),杖(打板子),徒(监禁),流(流放)和死(砍头),并一直延续到清朝。

通过影视剧,我们对古代刑罚或许都有一定的了解,比如在明清影视剧中出现的囚犯,他们都会戴上一种刑具,即枷和锁。所谓“枷”就是两块木板,合在一起的时候正和套住犯人的颈部和双手,而“锁”就是指枷上的锁具以及犯人双手和双脚上镣铐的锁。通常,一块枷都有四五十斤重,而且犯人必须二十四小时佩戴,一般人难以忍受。

枷锁束缚了犯人的自由,行动也带来了极大的不便,最关键的是被如此重的东西压着,肩膀和双臂都承担着极大负重,甚至很多年老体衰的犯人要不了几天就被压死了。由此可见,枷锁本是一种刑具,但后来却也演变成了一种刑罚,即让犯人佩戴枷锁关押以作惩罚。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枷锁很厉害,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枷锁也在发生着变化,以适应新的刑罚制度,比如晚清时期,在北方地区就出现了一种锁带杆墩。

在清代的《刑法志》中,历史学家们发现了有关锁带杆墩的记载,但内容却不甚详细,就连专家们一开始都看得云里雾里,又何况是我们这样的普通读者。专家们经过深入研究,首先毫无疑问地表示,锁带杆墩是枷锁刑罚的一种衍生,或者是升级,比佩戴枷锁要更加让人难受。其次,专家们还可以确定,锁带杆墩通常只对当时严重的犯罪适用,由此也可见不会轻易对犯罪之人适用锁带杆墩,而这也侧面反映其严厉程度。后来,专家们通《大清律例》中的“狱具图”,找到了类似于锁带杆墩的东西,发现它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即锁带和杆墩。所谓“锁带”,其实是相应的一种锁具,而“杆墩”,顾名思义就是插杆子的石墩。

为了更加深入的研究锁带杆墩,专家们还翻阅了大量的民间资料,比如清末民初时期的报纸和老照片,希望能发现一些有关锁带杆墩的记载。果然,皇天不负有心人,专家们在档案馆找到了许多民国时期的外国记者拍的照片,其中有张黑白照片记录了一位当时的犯人,但也有专家认为他是一名乞丐。不管是囚犯还是乞丐,专家们发现他手拿一根铁棒,看起来行动还十分吃力,可以推测铁棒重量不轻。此外,在他的脖子上还戴了一个铁链项圈,然后脚脖上也有一个铁链项圈,而这两个铁圈都通过铁链拴在他的铁棒子上面。

专家们表示,这或许就是史料中记载的锁带杆墩。仔细观察,也许锁带杆墩没有给囚犯很大的压力,不会像枷锁一样束缚囚犯,但是锁带杆墩的厉害之处是限制了囚犯的行动和自由,不能奔跑,甚至是快速行动都不行。此外,锁带杆墩其实还有配套的杆墩,即将囚犯手里拿的铁棒固定在一个特制石墩上。专家们研究表明,在清末的时候,官府会对盗贼使用锁带杆墩,首先是限制其人身自由,以免再去其他地方盗窃或抢劫,此外也起到警示的作用,还将盗贼束缚的杆墩上放置闹市,震慑其他潜在的盗贼,同时也安抚民心。

除了肉体上的痛苦,锁带杆墩还有心理上的折磨,让这些囚犯就像牲畜一样被栓着,故此,久而久之对囚犯本身也起到了良好的教化作用。不过,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刑罚制度也在变得越来越文明,因此锁带杆墩后来也消失了,取而代之的就是更为私密性的监禁处罚,同样也能起到威慑和教化等作用。

参考资料:

《中国古代律法》作者:刘广安,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刘立江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刑罚,铁棒,古代,时期,犯人,枷锁,行动,惩罚,照片,囚犯,故事传记

今日新鲜事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刑罚,铁棒,古代,时期,犯人,枷锁,行动,惩罚,照片,囚犯,故事传记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刑罚,铁棒,古代,时期,犯人,枷锁,行动,惩罚,照片,囚犯,故事传记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