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新鲜事 热点 1963年曾国藩后人将李秀成供词公布:被捕后曾劝曾国藩称帝

1963年曾国藩后人将李秀成供词公布:被捕后曾劝曾国藩称帝

太平天国作为我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整整长达十四年之久,鼎盛时期其势力涉及十八个省,对中外的反动势力造成了不小的打击,也让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受到重创。

遗憾的是这场为期之长、涉及之广,声势浩大的起义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众所周知,太平天国覆灭的最主要一个原因就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孙中山曾言:"洪氏之覆亡,知有民族而不知有民权,知有君主而不知有民主。"后期,领导者封建思想的局限性发挥得淋漓尽致,贪图享乐,只顾谋权夺利彻底断送了这场"革命"的前程。

1843年,广东花县屡次落榜之后的洪秀全翻阅偶然得到的一本基督教宣传册并从基督教的"上帝面前人人平等"这一理念中得到启发。

不久之后,这个原本平平无奇的读书人便一举创立拜上帝教,假借传教的名头,实则暗中发动群众,呼吁"天下一家,共享太平",鼓动教徒开展起义。

1851年,在洪秀全等人的努力之下,教徒与日俱增,规模早已不容小觑。年初,作为领导者的洪秀全发动"金田起义",并建国号太平天国,自称天王,定都南京,公开与清廷"叫板"。

而后,洪秀全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及《资政新篇》并积极开展对外贸易,反帝反封建立场鲜明,进一步加速了清王朝的瓦解。

但是,最终由于阶级及时代的局限性,太平天国并没有完成推翻清廷的愿望。1864年,洪秀全在困顿中病逝,幼子洪天贵福继位之后也未能突出重围不久便被清廷捕获并处以极刑。

1872年,随着太平天国余党在贵州战败,太平天国运动落下帷幕。虽然,后世对这场结果不尽人意的运动多有争议、褒贬不一。

但无法否认的是它深深影响了中国人民,在清廷的腐败和列强入侵的夹击中撕破重重黑暗的桎梏揭开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及民族资本近代工业的出现。

1857年, 继天京事变及石达开领军出走等重创之后,太平天国呈现衰势,无奈之下洪秀全开始重用李秀成等后起之秀。

李秀成生于农民家庭,自小生活十分困苦,幼年时期就与父母一起"寻食度日"。金田起义之后,李秀成加入太平军,骁勇善战的他一路攀升,很快就从一名不起眼的小兵被提拔为将领。

得洪秀全重用之后,他与陈玉成等人一同攻破江北大营,创下三河大捷等胜利,战功无数被洪秀全封为"忠王",意为万古忠义。

1864年,天京陷落,李秀成临危受命与战友一同携洪秀全之子洪天贵福突出重围。危难之际,李秀成拜别母亲,忠孝两难全之下,他与母亲生离护卫幼主避难。在清廷的一路围追堵截之下,最终不幸被俘。

落入清廷手中不久之后,李秀成被曾国藩处死,时年仅四十二岁。据说,在他踏上刑场之前留下对自己一生及太平天国的撰述,在死前的那一刻也依旧淡然自若。

《李鸿章》传记中,对李秀成的评价是:聪慧明敏,富于谋略,胆气绝伦。但在曾国藩的叙述中,李秀成此人狡诈百端、反复重沓,被俘之后献谀乞怜,图延旦夕之一命。

究竟其为人如何,相信历史自有论断。无法否认的是李秀成的一生心系百姓疾苦,许是自身从草根一路走来,尝遍民间疾苦更能体会民之多艰,故而其平日用"命散财,肯救穷人",也正因如此让他颇得人心。

太平天国战败以后,他死守天京,面临曾国荃的绞杀,纵使是置刀锥于前也丝毫未曾畏惧。这样一位义薄云天、忠勇无畏的将领着实令人心生敬意。

根据曾国藩对李秀成的评价,其在战败被俘之后曾"摇尾乞怜",事实如何今已无从考证,据说李秀成在被处以极刑之前在狱中曾经写下一份供述。

但是,这份供词在被交到慈禧太后手中时已经是被曾国藩多加删减修饰之后,谁曾想在很多年后这份"原稿"会重新问世。

1963年,曾国藩的后人曾约农将藏在家中近百年的李秀成的供词公诸于世。据说,供词中有这么一块内容,李秀成在被捕之后曾经劝曾国藩称帝,但是因为曾国藩对清廷忠心耿耿而被对方严词拒绝了。

但曾国藩却将该段内容匿去,其实不难理解曾国藩的做法,也许乍一看这段供词反映了曾国藩对清廷的忠贞不二,反观之却能够从侧面挑起慈禧太后对曾国藩的忌惮与猜疑。

毕竟,作为"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的曾国藩在当时在清廷中是举足轻重的人物,身居高位且大权在握。深知政坛险恶的曾国藩又怎会不知晓"伴君如伴虎"的道理。

朝廷为了歼灭太平天国,需要曾国藩与之抗衡,即使得清廷重用,但太平天国一经瓦解,作为手握重权的将领唇亡齿寒之下自然会引起慈禧太后的忌惮。

如若再让其看到李秀成的这段供词,那么就等于在慈禧太后的心中埋下猜忌的"种子",继而造成慈禧太后与曾国藩离心,为曾国藩带去灾祸,结果可想而知。

故而,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则,隐匿该段供词实属自保的一种选择。不得不说,曾国藩此举十分明智。

随着,这份被"雪藏"近百年的供词的问世,不仅为历史增添了一份论据,也引发了后世的诸多猜想。

李秀成被俘之后劝曾国藩称帝到底是为了苟活于世,还是为了用计引发慈禧猜忌让曾国藩与其离心,如今早已不得而知。让人不禁感叹的是曾国藩的睿智与通透,不愧为晚清名臣。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后人,曾国藩,供词,天京,太平天国,后曾,洪秀全,局限性,李秀成,清廷,曾国藩,太平天国,洪秀全,李秀成,慈禧太后

今日新鲜事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后人,曾国藩,供词,天京,太平天国,后曾,洪秀全,局限性,李秀成,清廷,曾国藩,太平天国,洪秀全,李秀成,慈禧太后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后人,曾国藩,供词,天京,太平天国,后曾,洪秀全,局限性,李秀成,清廷,曾国藩,太平天国,洪秀全,李秀成,慈禧太后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