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总的来说明朝和清朝调集的军队数量都差不多。
明朝的军制及变化
前期的明朝来说,其军事制度是建立在卫所制的基础上的,这样的兵都是来自于军户,是国家给军户一定的田地,他们平时自己种田,遇到需要打仗的时候出兵。所以明朝在前期的时候经常能出动几十万的军队,原因就在于国家财政不需要出钱来养活这么多士兵,这些士兵平时自己能养活自己。
但是到了明朝后期,由于土地兼并严重,卫所制下的军户的田地都被权贵兼并了去,他们自己没田耕种还要承担出兵的义务,所以基本上军户就只能逃亡了。到了万历年间,很多军户逃亡率达到了90%以上,基本上卫所制到了明朝后期就名存实亡了。
这种情况在世界历史上也上演过类似的情况。比如古罗马时期的公民兵,当时罗马把全国分成了35个区,每个区每年出1个军团,全国每年选4个区出兵,由此保证了军队的来源。这种出兵制度主要在罗马共和国时期,前期的罗马共和国中产阶级非常多,所以这种制度能够持续下去。但是到了后期由于贫富分化加剧,很多中产阶级破产成了贫民,这样的家庭出的并往往没什么战斗力,公民兵制度最终也就被募兵制取代了,在马略改革的时候。
明朝也是如此,后来就变成了募兵制,国家需要作战的时候出钱募集士兵作战。但即便是募兵制其实能够出动的军队也不会太多,如萨尔浒之战出动了大约10万人的部队,即便是后来的松山会战的决定性战役也只能出动13万军队,原因也就在于明朝后期贪腐及其严重,国家财政根本负担不起多少军队。
清朝军制及变化
清朝前期主要是八旗制度,满清八旗是清朝起家的老本。后来到了清军入关以后八旗军战斗力急剧下降,毕竟每天吃好喝好玩好又长期不打仗,养尊处优久了自然就没了战斗力了。
之后在三藩之乱时期,由于八旗军无力一战,便大量招募了绿营兵,到了后来基本就稳定在八旗兵20万,绿营兵60万左右的规模,全国军队基本在百万人以下。当然,随着清朝统治时间的延续,长期的和平以及官场的腐败最终绿营兵也没了战斗力。
清朝时期大家一般会看到士兵军服上写着"兵“和”勇“字,其实兵就是正式编制的士兵,勇是属于临时招募的士兵。换做今天的话来说,兵是正式编制,勇是临时工性质。但是在清朝后期有编制的士兵也没什么战斗力,就大量招募了带勇字的临时工打仗。平时养兵在80-100万人左右,而这80-100万人没什么战斗力,又要招募大量的临时工作站,所以清朝的军队规模其实也不小,之所以每次打仗出兵数量不是很多原因也在于很多士兵没什么战斗力,上去打基本是送人头的,而这些正式编制的又不能裁掉,占用了大量的财政经费,剩下的财政经费也招不了多少人,所以打仗的时候就显得没多少人了。
以至于太平天国时期清廷根本拿不出钱来招募士兵,就鼓励发展地方武装,比如湘军、淮军、楚军都是那个时期成长起来的,相当于给地方武装自己搞承包制了,给他们一定的征税的权力养活军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