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丰七年(1957年),咸丰皇帝在慈禧的分析下,对湘军派系的将领采取了升官的策略,彭玉麟、胡林翼、李续宾、杨岳斌等人都升官了。而对曾国藩本人则尽量寻机打压,甚至在曾国藩父丧期间,批准其回家丁忧。对于太平军的围剿,则把主要功劳留给清军,湘军和淮军只做外围攻坚和辅助进攻。
可惜清军的表现实在令人失望。最终还是湘军和淮军给力。
慈禧晋封懿贵妃,由于她能够帮咸丰皇帝分析各种朝政,而深得咸丰皇帝的宠爱,有时候,咸丰皇帝觉得很疲倦,自己懒得批折子,就让慈禧帮忙按他的意思批阅。慈禧的字体工整,笔法老练,咸丰皇帝越加对其宠爱。
刚开始,慈禧中规中矩不敢乱来,但是时间一长,她已经从哪些奏折中看出了端倪,那些督抚大臣们,一个个剿贼不利,还一个劲地排除异己闹党争,就像曾国藩和何桂清,谁都说谁的道理,而朝廷内的亲王学士们,也都相互倾轧,闹得一团糟,另外还有洋人那边,没事就来凑热闹。
慈禧心里问:朝臣是怎么了,一个个好像都在逼皇上,有些折子上的语气甚至咄咄逼人。不行,我得替皇上出一口气,压一压他们的嚣张气焰。
这一天,慈禧在替咸丰皇帝批阅奏折的时候,看到朝臣之间的纷争,心里也冒气了无名之火,有心好好替咸丰皇帝调教一下那些臣子们,她并没有急于下笔,而是又翻阅了几本折子,却看到了郑亲王端华上的一个折子,不禁火冒三丈。
这是怎么了?
原来慈禧按着咸丰皇帝的意思对折子进行批示,虽然她的字迹工整,但终究不是咸丰皇帝的亲笔,而她为皇上批折子的事情,也由内宫传了出去。
这一下,满朝的大臣有意见了。
慈禧担心的就是这事!
皇上龙体欠安,可安排几位内阁大臣们,改朱批为蓝批,商议后对折子进行批示,批示后呈皇上御览,没有问题就转到六部,照圣意遵行。内宫妃子不得干政。这是康熙皇帝留下的祖训。
爱新觉罗·端华是满洲镶蓝旗人,郑献亲王济尔哈朗七世孙,郑慎亲王乌尔恭阿第三子,道光六年封三等辅国将军,道光二十六年袭爵郑亲王,不久诏授总理行营事务大臣及御前大臣。道光帝旻宁临终时授为顾命大臣。
端华自恃是先帝的顾命大臣,在折子中以祖宗律法,对咸丰皇帝让慈禧批折子的事,进行了严厉的训斥,并要咸丰皇帝按祖宗律法,对慈禧进行惩罚。
慈禧也知道端华的势力,端华不但是内阁大臣,而且与怡亲王载垣联手,将首席军机大臣穆彰阿给整了下去。端华的弟弟肃顺,刚刚被擢升为左都御史,入军机处,仍然兼任正白旗副都统的职务。这三个人结成朋党,排挤恭亲王奕,把持着朝政。
慈禧尽管很生气,却并没有发作,她看了一眼躺在榻上睡觉的咸丰皇帝,偷偷将那个折子藏了起来。
她又看了几个折子,有一个折子是肃顺的。肃顺在折子上,阐述了曾国藩和胡林翼等汉臣组建的团练,对平定太平贼寇所作的贡献,认为朝廷应该重用汉臣,给予更多抚恤。
对于曾国藩,慈禧是知道的,之前她看过曾国藩的一些折子,也替皇上做过批示,她从曾国藩的折子上,看到了那只老狐狸的狡猾。咸丰皇帝三令五申要求湘军尽快扫平太平军,可是那只老狐狸居然搬出一大堆理由来敷衍朝廷,此举无非就是想朝廷索取。
曾国藩与何桂清的恩怨又来已久,何桂清还是浙江巡抚的时候,就全力支持朝廷的江南江北两个大营,对湘军的求饷不闻不问。咸丰六年,文渊阁大学士彭蕴章举荐何桂清出任两江总督,统筹军饷,何桂清还是入以前那边,对湘军一毛不拔。
浙江历来是膏腴之区,筹饷要地。湘军要粮饷,肯定有想法的,于是在肃顺和湖北巡抚胡林翼的周旋下,浙江巡抚一职成了湘派的罗遵殿。如此一来,曾国藩与何桂清之间,更是水火不容起来。
对于肃顺看中汉臣的想法,慈禧也是认可的,汉人可用,但也要防。至于汉人之间的勾心斗角,暂且由着他们去,朝廷大可不必过于在意,高高在上隔岸观火,必要时采取平衡之术制之。
在端华、载垣、肃顺三个人把持的朝政中枢中,由于肃顺精干,成了最核心的人物。肃顺这个人很奇怪,他重用汉人,鄙视满人,执掌军机和内阁,大刀阔斧地对一些满族官员进行淘汰,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满。
人一得势就嚣张,肃顺有一次对一个满族的二品大员骂:你们这些满人,只知道吃饭玩耍,拿着俸禄不干活。
不得不说,肃顺虽然嚣张,但是在用人上,确实比穆彰阿、赛尚阿等人有眼光,一大批有本事的汉官得到重用,如匡源、李鸿章、陈孚恩、曾国藩、胡林翼等人,很大程度上稳定了大清的基础。
慈禧本人也觉得,肃顺确实是有些才气的,只是脾气太大了一点,除了皇上,谁都不放在眼里。
当看到另外一个折子的时候,慈禧大吃一惊,折子是直隶总督谭廷襄上奏的:咸丰七年四月初三,山东捻匪聚集数万人围攻沧州、肃宁、文安等地,总兵长泰中炮身亡……
看到这个折子,慈禧想起了一个人,那就是荣禄。(欲知后事,请关注我,继续往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