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多年前,但凡提起列强,就不是一个好词,列强是什么?
是一群在国际社会上,依托强大的国力,到处仗势欺人的存在。
他们战争,他们搜刮,他们为了利益不顾别国苦难,到处制造纠纷,进而引发冲突,攫取利益。这样的存在,跟中国最后一个朝代清朝貌似一点关系都没有。
但奇就奇在,当时的西方世界无数列强都认可大清朝也是列强。
(清朝后期疆域)
为何会如何?我们首先需要明白列强的定义。
列强一词英文叫做(Great Power),最早出现在西欧国家之间,意思是在军事上攻守对抗能力相当的一流强国。
在中文语境中则大多数指代,以瓜分世界建立殖民帝国为目的,在中国犯下侵略罪行的国家。世人熟知的英、美、法、俄、德、奥、意、日凑足了八国联军,他们都是列强。
如此高的标准,为何大清朝还被称呼为列强?
其实原因也很简单,那个时候的清朝,看似孱弱,但在国家层面上来说,实力很强。
这很强的实力,体现在很多方面。
首先:当然是体量上和统治根基上。
大清朝领土面积鼎盛时期高达1316万平方千米,在当时来说,是世界第4大国(仅次于殖民地众多的英法和俄国),人口数量更是高达4亿之多,而且行政体系在文官集团掌控下,能基本覆盖全境。
(海量的人口)
这样的人口,面积还有统治稳定度,让清朝的基本盘非常扎实,即便看上去摇摇欲坠,但真要打起来也不好打。
这也是为何西方列强一直不能将中国彻底变成殖民地的根源,面积太大,人口太多,自有一套统治体系。
其次:清朝的弱小是跟列强比,换个比较唯独清朝并不弱。
清朝存在的时候,世界上的国家并没有多少,那个时候的国际社会,大体上就是欧洲国家和少有的亚非拉国家交往。大量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充斥世界版图之上。
除了欧洲美洲少数强大国家之外,能保持独立半独立的国家中,大清朝实力是首屈一指的。
而且清朝虽然在对西方列强的战斗中屡战屡败,但回顾历史看这个问题,其实并不丢人。
(统治根基依旧)
第一次鸦片战争,清朝对垒英国,那个时候的英国,可是日不落帝国,等同于世界霸主。
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朝对垒英法,那个时候的英法,是世界唯二强国,相当于最强和次强。
这样的对手,打不过很正常,因为实力差距在哪里,面对英法共同进攻,强悍的俄国还不是倒在了克里米亚战争上。
除了以上之外,清朝也不是没有打过胜仗。
镇南关打法国,胜而求和,那是主政者胆小。
左宗棠收复新疆,面对俄国威胁,不一样硬上了。
三门湾事件面对意大利的威胁,慈禧太后可是鸟都不鸟意大利。
这无数面对欧洲列强的表现,让我们知道孱弱的清朝,还是有点底气的。
至于这底气从何而来,则不得不第三条。
(洋务运动成果显著)
再次:洋务运动带给清朝的契机。
连续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让清王朝的有识之士不断思索,如何挽救这个国家的危局。
在汉族官僚鼓动之下,慈禧太后也顺势而为开启了洋务运动,进而引发了清末著名的所谓:同光中兴。
同光中兴有效果吗?按照后来甲午战争一败涂地的惨状看,貌似改变不大。
但一场战役的失败,并不足以否定一切,因为洋务运动确实开启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
在洋务运动中建立的一系列初级工业体系,还有近代化的军队,让当时的清朝,或许比不上欧美工业强国,却在次等国家中一骑绝尘。
那个时候的清朝,已经能仿造生产小吨位战舰还有各种枪械,还耗费重金打造了北洋舰队。
而且配合海关关税的改革,有钱了的清朝,在新式武器和工业加持下,平定了内乱恢复了实力,收复了新疆。
(军事实力提升)
这实打实的实力增长,肉眼可见地改变了清朝的国际格局,也让大清朝自从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保持了近乎30年的稳定时期。
最后这稳定,在日本强悍的野心面前发生了动摇,甲午战争的爆发,终于让大清朝万劫不复了。可以这么说,正是日本的崛起和大清统治者的不作为,才让这一切发生的。
为何如此说,则和大清成为列强的最后一个理由有关,那就是西方国家对于大清的期望,期望清朝在远东压制俄国。
最后:清朝对于当时世界格局的战略意义。
在长久的侵略和殖民之后,清朝大而不倒,依旧是一个东方大国。
谁也单独吃不下清朝的现实,还有各种商业利益的诱惑,让西方国家对于清政府态度上非常微妙。
他们不愿意出现一个强大的清朝,又害怕一个孱弱的清朝被俄国一口吞掉。
因此,才有洋务运动时候,西方国家对于清朝的各种扶持出现,因为欧洲国家需要一个远东战略支点能制衡俄国。
嗜土成性的沙皇俄国,一直是一个充满了扩张冲动的国家。
英法两国对于俄国的强势举措都很不满,由此才有了为遏制俄国扩张,亲自下场打的克里米亚战争(1853年-1856年)出现。
(克里米亚战争)
这场战争英法的大胜,让俄国暂缓了对于欧洲的扩张,转而将目光盯上了更容易对付的清朝,随后才有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接二连三的割地条款出现。
由此可见俄国是一个绝对难缠的对手,英法等欧洲列强,为了自身安全,在西亚致力于扶持奥斯曼帝国阻挡沙皇俄国,在东亚谁能担当重任阻挡俄国,答案是清朝。
那个时候微妙的国际格局,给了清朝最佳机会,这个机会就是借助英法等列强的需求,顺势而起成为实至名归的强国。
可惜的是,清朝统治者眼界并没有如此广阔,他们或许有这样的觉悟,却在各种私心作祟之下并没有言行如一。
搞了三十多年的洋务运动,看上去声势浩大,却依旧没有实质性的转变,也没有和俄国对抗的举措,反而是隔壁邻居日本抓住机会顺势而上。
(日本明治维新)
日本的崛起过程中,英国的帮助至关重要,日本的海军建设中英国人出力不少。
对那个时候的英国而言,他们需要的是远东制衡者,通过制衡维持在远东的利益,至于这个制衡者是谁,多一个选择并没有什么不好。
相较于庞大的清朝,日本可能更好控制。
而且日本的态度也非常积极,于是英国人的态度变了,改扶持清朝遏制沙俄变为扶持日本遏制俄国。
于是,一场国运之战,在英国模棱两可的选择中开始了。
致力于摆脱孱弱境况的日本,喊杀声冲天,他们全民动员赌上国运在甲午战争中一战功成,获得了英国的扶持。反观清朝,甲午一战的惨败,让英国人失去了扶持清朝制衡俄国的诉求,实在是扶不起来了。
(国殇:甲午战争)
随后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两国国运就此逆转。
曾经的小弟,用对大清朝的胜利证明了自己后,就在1902年和英国正式签署了《英日同盟》条约,正式成立英国在远东制衡俄国的棋子。然后时隔不久的1904年,英国就用对俄战争送上了自己的投名状,成了英国的忠实盟友,就此进入了列强行列。
至于曾经的列强大清朝。
甲午战争之后就成了不断被续命的节奏,海量的赔款让清朝财政危机越演越烈,就此失去了复起的机会。
(英日同盟关系的确立)
最后,对于以上行文做个总结吧。
切实都说,在当时的国际格局下,清朝的机会其实很多很多。
国际制衡关系的需要,还有国土面积和人口加持的巨大潜力,让清朝有成就列强的资本,但落后的统治体系,还有缺乏国际视野的行政举措,让这一切都随风而逝。
原本拥有的绝佳机会,就在洋务运动看似轰轰烈烈中成了蹉跎岁月。
这一切根源何在?
不过是封建旧有帝国的统治体系和执政方式,已然不适应于近代化国际规则的竞争。
时代的发展,注定了一家绝天下的帝国时代,落后了。
庞大的利益集团,也让清朝失去了锐意进取的决心和勇气,于是,一切就成了肉眼可见的摆烂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