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新鲜事 热点 曾国藩拿下天京拥兵十几万,他为什么没有反叛满清,自己当皇帝呢

曾国藩拿下天京拥兵十几万,他为什么没有反叛满清,自己当皇帝呢

声明:吴学华讲历史原创作品,未经许可拒绝转载

1864年7月19日,曾国藩领导下的湘军,经过两年多的努力,终于一举攻破天京,太平天国宣告灭亡,散布于各处的太平军余部,已经不足为患。

此时,曾国藩手下拥有十几万兵力,战将如云。据史料记载,太平天国的忠王李秀成被俘之后,曾经劝曾国藩“拥兵自重,恢复汉人江山,将满族赶出关外”。

以当时曾国藩的势力,他确实能够那么做,但是他终究没敢做,而且擅自将李秀成斩首,并涂改李秀成的供状。

当然,史学家们解释曾国藩涂改李秀成供状的原因,是李秀成在供状中说出了太平天国的资财数量,但是那些资财都已经被湘军瓜分,曾国藩无法向朝廷交代,唯有涂改供状。

经过一个多月的大烧大杀大抢,无名小卒都发了横财。他们不仅将城内的金银财物洗劫一空,甚至连建筑物上的木料也拆下来,从城墙上吊出,用船运回湖南。“泊船水西门,见城上吊出木料、器具纷纷。目顿时整个长江中千船百舸,联樯而上。”满载从天京抢来的财物妇女,日夜不停地向湖南行驶。经过这场大劫掠,“江宁锱货尽入军中”。

也就是说,太平天国惨淡经营十余年,从其他地方抢来的财物,全都汇集到了天京,这些数不尽的金银财宝,大多成了湘军的囊中之物。

我认为,史学家们只说对了一部分,李秀成在供状中,应该还有其他的一些内容。没有准确的证据,我也不能去臆测,本文只解释为什么曾国藩拥兵十几万,却不敢反叛大清的原因。

我认为,曾国藩是一只官场老狐狸,他看待问题比较远,凡事深谋远虑,之所以没有那么做,不外乎以下几点:

其一、实际兵力不行,没有胜算。

湘军虽然号称十几万,但是真正属于曾家兄弟指挥的,不过五六万人,其余的都是左宗棠和彭玉麟他们几个人领导的,另外还有李鸿章他们的几万淮军。

大家对付太平天国,求个封妻荫子,肯定是一起努力的,但是一旦曾国藩举事反清,估计左宗棠、彭玉麟、李鸿章他们,不一定听他的话,可能会帮助大清打他。因此胜算不大。

其二、慈禧早就防备着湘军,一再打压,就在湘军攻下天京的时候,大清也害怕啊!

“……铁帽子王率二十三营,驻于江北,以防事变之虞……”

铁帽子王就是僧格林沁。按大清兵制,一个营的兵力大约500到两千人不等,20多个营,也就是十几万人,就在江北一带布防,目的就是防着他们呢!

大家可以想一想,十几万清军防备着,加上几万自己无法指挥的淮军。那是一场有多少胜算的事情呢?

曾国藩并不傻,没有赢的概率,他不敢赌。

其三、受理学的影响,忠君的思想根深蒂固

读过曾国藩的人都知道,曾国藩是跟着理学名士唐鉴和倭仁等人学习理学的思想,满脑子都是忠君爱国,他没有宋太祖赵匡胤的想法,没有那么大的人生格局。

看看下面摘录的几个曾国藩家书,不难看出,他除了勤奋专一之外,并无任何反叛的意识。

1、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见识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曾国藩《曾国藩家书》

2、凡人做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曾国藩《曾国藩家书》

3、多躁者必无沉毅之识,多畏者必无卓越之见,多欲者必无慷慨之节,多言者必无质实之心,多勇者必无文学之雅。——曾国藩

4、唯天下之至诚能胜天下之至伪;唯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曾国藩《曾国藩家书》

其四、身体经不起折腾,兄弟强悍,子嗣不行

曾国藩的身体一直都不是很好的,小时候读书太用功,加之他家族有些脑血管方面的遗传疾病,多年宦海生涯和行伍打仗,已经耗尽了精力,所以他自己也知道折腾不起了。

在曾国藩后期的一些家书中,多次提到自己眼睛看不清东西,身体越发不行等等。

拿下天京,曾国藩尽管年纪不大,才五十多岁,可以他一见赶到心疲力竭,事实上,再过8年,他就脑溢血过世了。

曾国藩兄弟五人,拿下天京之时,曾国华和曾国葆已经过世,曾国荃性格鲁莽强势,是个不服管教的将才,稍有不慎就会出事。曾国潢持家有道,安于现状,也没有大思想。

他虽然有几个儿子,曾纪泽曾纪鸿等人,可都没有安邦定国之能,即便将满清赶出关外,曾家也没有当皇帝的人才。

辛辛苦苦折腾一番,到头来一场空,不如老老实实求个平安。

其五、多年的战争,他看到不少惨状,心生怜悯不愿百姓再受苦

曾国藩是农民出身,知道百姓的辛苦,他当初做官的意愿,就是做一个能够安抚百姓的清官。所以,在他的骨子里,是具有小农思想的。

这些年他带兵打仗,见多了战争给百姓带来的苦难,饱读诗书的他,知道如何悯惜百姓。平定太平天国,南方诸省的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迫切安定,如果他再起战端,势必雪上加霜,江南一带将赤地千里。

曾国藩在家书中:“……百姓呜嚎,身无寸缕,其状不忍睹也……”

所以,他坚决选择了隐忍和放弃。在之后的几年,他都是努力改变民生,引进西方科技,加快社会的安定和经济发展。

结语:正因为如此,后世的人们称他为“半个圣人”

曾国藩的人生哲学讲究“修养”和“治事”,他之所以有那么大的成就,其实也是一步步悟出来的,而这种开悟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与王阳明极为相似,所以后来的学者和大家们,都将他与王阳明相提并论。

有的学者则认为,从总体的个人成就而言,曾国藩强于王阳明,当首推第一人。

曾国藩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也正是因为这样,后世的人们才尊他为“半个圣人”。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供状,曾国藩,天京,太平天国,皇帝,天下,思想,家书,李秀成,湘军,观点评论,供状,曾国藩,天京,太平天国,李秀成

今日新鲜事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供状,曾国藩,天京,太平天国,皇帝,天下,思想,家书,李秀成,湘军,观点评论,供状,曾国藩,天京,太平天国,李秀成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供状,曾国藩,天京,太平天国,皇帝,天下,思想,家书,李秀成,湘军,观点评论,供状,曾国藩,天京,太平天国,李秀成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