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感动了,没有一部电视剧能像《觉醒年代》 那样让人如此上头,一刷再刷,沉醉其中,不能自拔。
尤其感动Z世代,源于他们把自己和那个时代的青年融为一体,众多年轻人说陈延年、陈乔年、赵世炎、邓中夏、郭心刚等青年才俊才是自己的偶像。
安徽合肥延乔路上,一捧捧鲜花、一张张卡片,一句句隔时空的对话,让人垂泪双眸。
一袭长衫下,拳拳爱国心,他们虽生逢乱世,命运如蝼蚁,但仍心向光明,这是一种信念的支撑。
为了国之昌盛,民之富强”他们如蝼蚁般艰难爬行,探索救国救民之路,正如《史记》中说:
“生如蝼蚁,当立鸿鹄之志,命似纸薄,当有不屈之心。”
他们用生命践行着林则徐的誓言: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有人说,自己愿意穿越到那个年代,享受和偶像们并肩同行的浪漫,一起探寻救国救民之路,为国之昌盛奉献青春。
01.怀揣着来世的梦,走向今生的终点
《觉醒年代》成功出圈,绝不是偶然,更不是一种现象,没有炒作,没有华丽的宣传,完全靠实力打磨出来的精品感动年轻人。
北大学生郭心刚
,是五四运动期间第一个牺牲的学生。
郭心刚和女友白兰在校园内散步,相约三个月后心刚毕业,就带白兰去青岛,还要带她去看栈桥,旁边一个白衫小哥哥拉着小提琴,具体什么曲子不得而知,但是情景交融,足够浪漫。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国土将失,幸福和浪漫爱情又算什么呀?心刚撇下白兰参与到抗议巴黎和会的学生队伍中。
郭心刚一夜未归,等找到他的时候,发现他独坐河边,眼神呆滞,忧从中来,一夜白头。
他说青岛是在他父亲手里丢失的,父亲临去世的时候对心刚最后的话是陆游的《示儿》
在学生动员大会上,郭心刚听了蔡元培校长讲话后,愤然割破手腕,用鲜血写下:“还我青岛。”拖着病体参加示威游行,终于熬干了心血,永别师友和挚爱。
临死前他对白兰说:“兰,对不起,我以后不能再照顾你了,我死后你要把我的骨灰带回我的老家和我父亲葬在一起,等中国收回青岛的时候,你一定去我的坟前,告诉我和我父亲。”写到这里,已泪流满面,怎样的期许?何种的等待?
郭心刚牺牲了,陈独秀送给他的挽联是:“君去矣,干将热血红青岛,吾来也,不许狂怒撼泰山。”
有网友看完《觉醒年代》特意去青岛看栈桥,他们说:“心刚和白兰看不到的栈桥真美,在青岛旅游的第一站,我去了栈桥,那个延伸到海里去的地方。
此刻,多想告诉心刚和白兰 ,告诉所有先辈,栈桥真美,青岛也很美,因为那是我们国家的土地,这要是不美,哪里美?我们的国土,我们不爱谁爱?”
陈延年,
陈独秀先生的长子,可是却偏偏不靠家庭,自食其力。
剧中,陈延年、柳眉离别的场面既浪漫又虐心。
两个人坐在公园的榕树下,前面是碧波荡漾的湖水,后面榕树枝繁叶茂,脚下绿草茵茵,别致的浪漫和美丽。
柳眉说:“延年,我多么希望时间停留在昨天,可是今天还是来了,我就想问一句,你未来的人生道路上有没有我?
此刻,陈延年纵有万般思绪也只能默不作声,镜头中,一片黄叶飘落在湖心,柳眉就如一片孤单的叶子独自漂流四方。
旁边一对新人在拍婚纱照,甜蜜又浪漫,这两个场景对比上演太心酸了。
柳眉站起来说:“好了,我明白了。”
柳眉低唱李叔同的《夕歌》她不肯转身,又不得不离去,她知道这一转身,注定是永别。
一首《夕歌》仿佛陈延年对柳眉说:
“对不起,柳眉,此身已许国,再难许公卿。”
延年和乔年走向刑场对众人的回眸一笑,和赶往码头对父亲的回眸一笑,对比太鲜明,蒙太奇手法交叉运用,戳中无数人的泪点,又让无数人捂上耳朵,闭上眼睛,不敢听更不敢看。
陈延年赴刑场的路上血水里开出两朵桃花,这桃花便是龙华的桃花。
曾在龙华监狱坐牢的革命志士有诗曰:“
龙华千古仰高风,壮士身亡志未穷,墙里桃花墙外血,一般鲜艳一般红。”
上海龙华,有一大片桃花林,每到芳菲季节,灼灼桃花惹人流连,龙华观桃成为上海历史的美景。可鲁迅先生却说:“至于看桃花的名所,是龙华,也有屠场,我有几个年轻朋友都死在那里面,我是从来不去的。
”
鲁迅说的年轻朋友自然包括陈延年、陈乔年和赵世炎。
今有参观者说,走出龙华陵园,只见广场上不少老人带着孩子玩耍,桃林里不时传来欢笑声。
如今的一切亦如陈乔年烈士所说:“让我们子孙后代享受前人披荆斩棘换来的幸福吧。”
03.民国最浪漫的不是爱情,而是走出黑暗的并肩同行
《觉醒年代》陈独秀与钱玄同相约陶然亭,钱玄同还带来了至交刘半农。
大雪天,三人撑伞,天南地北彼此仰慕,从未谋面,却神交已久,彼此寒暄,彼此鞠躬。
陈独秀一句:“雪中约见陶然亭,不觉得冷吗?”钱玄同神回复简直是冬天里的一把火,将三人熔化:“与仲甫兄相见如沐春风,怎么会冷呢?”
钱玄同早已备好酒菜于亭中,温热的花雕是在家热好用棉被包着,黄包车夫送来的。
一杯咖啡苦不苦,不在于放多少糖,而在于用没用心去搅拌,钱玄同真的用心了。
亭外大雪纷飞,红梅怒争春;亭内琴声悠扬,诗酒趁年华,几多浪漫,几多风雅。
此刻,白居易的诗句最合意境:“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春欲雪,能饮一杯无。”
可这些民国的大学者们,三五知己,聚在一起,有诗有曲有花雕,绝不是为了风雅浪漫,而是为了共谋大业,开发民智,为了在黑暗中并肩同行,引领我们国家走向光明。
几年后,陈独秀被迫离开北大,三人再次约于陶然亭。
如果说时间的藤蔓攀爬着光阴的故事,那么这一天注定是被历史铭记的一天。
钱玄同的一句话戳到泪点:“仲甫兄,还记得几年前,我们三个陶然亭相识吗?”陈独秀故作镇静:“那哪能忘?”初次见面,三个文豪在大雪纷飞的日子里约见陶然亭,可他们并未觉得冷。
当时陈独秀出发前还被汪孟邹吐槽,但商人终归不懂文人的情怀,不知士的快乐。
钱玄同和刘半农一直支持仲甫先生,帮助《新青年》他们都是仲甫先生的铁粉
.当仲甫先生遭遇军阀监视,不得已离开北京时,他们非常难过,这次钱玄同、刘半农还多了一个高一涵,他们一起送仲甫。
这次送别,想再一次与仲甫先生共饮花雕,钱玄同要回家去取热花雕,可是,时间来不及了,只能用胡适家的花雕代替,因为酒凉,钱玄同用手温热,不让仲甫兄心凉。
初次相见陶然亭饮花雕,是棉被捂着黄包车送来的,送别之时用手捂热。这种情谊让我想起了这诗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彼此惺惺相惜依旧,彼此信念共存不变。
民国文人学者的浪漫的并非是爱情,而是为了寻找黑暗中能并肩而行的同道中人。
04
有一名学生观众看完《觉醒年代》这样写道:“我出生在和平年代,吃饱穿暖,在应试教育下的历史枯燥无味,在我眼中就是通篇背诵的内容。直到看了《觉醒年代》历史人物与背景活灵活现,我的心灵受到极大的冲击。我们这一代孩子是多么幸运,在我们之前的伟人们,用尽浑身力量为我们铺路,爱国救民,现如今我们享受的成果多么的来之不易。这就是历史的力量,在他们身上精神的力量是永垂青史的。有的人死了,但他们还活着。”
彼时率先觉醒的先驱们用文化的力量唤醒沉睡的中国人,此时的我们被《觉醒年代》再次唤醒,只有国富民才强。
河南水灾,国货品牌虽濒临破产却捐出巨额善款,从而产生不可抗拒的“鸿星尔克效应”那是我们中国人骨子里的温良。
正如李大钊先生说的:“社会主义绝不会辜负中国。”如今的中国实力,足可以告慰那些用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国家的革命先行者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