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皇帝溥仪一生有很多老师,其中有一个非常特殊的英国老师,名叫庄士敦。他不仅仰慕中华文化,是个地地道道的“中国通”,而且教授溥仪英文,为他讲解西方历史、人文和风俗,并为溥仪起了个英文名字“亨利”。庄士敦在中国的时候并不是很有钱,但回国后他在中国的经历让他很快发了大财,为此他还专门买了个岛来供自己居住。
庄士敦是英国苏格兰人,毕业于爱丁堡大学和牛津大学,因为精通汉语、历史等,先后被派到香港、威海卫的英国殖民征服中任职,获英国政府授予“高级英帝国勋爵士”勋章。1918年溥仪的老师徐世昌因要出任民国大总统而辞去“帝师”之职,经徐世昌推荐,1919年2月,受中国皇帝的邀请赴京上任,开启了自己的帝师生涯。
这一年庄士敦45岁,溥仪14岁,庄士敦为紫禁城带来了先进的西方思想和现代科学技术,这些都让中国皇帝溥仪感到新奇和崇敬,在后来溥仪的自传《我的前半生》中可以看出,年少的溥仪对这位“苏格兰老夫子”和他所带来的西方事物都是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说这些为这个古老的紫禁城带来了新的气象。
而庄士敦对自己的这位特殊的学生也是倾囊相授、竭诚尽忠,把西方的英文、数学、地理等都倾其所知相授。日子久了,庄士敦与溥仪之间淡去隔阂,信任倍增。
1922年,溥仪在大婚之日赏赐庄士敦“一品顶戴”,这是清朝官员的极高荣誉。庄士敦兴奋异常,他恭敬地戴上官帽、身披大臣朝服(尽管此时清朝已终结多年),在北京的居住地拍了张照片寄送给英国的众多亲友。
此后的岁月里,庄士敦向溥仪传授西方的君主立宪思想,并提议溥仪到欧洲留学。他由衷期盼溥仪复辟后能成为优秀的国家元首,并拥有英国绅士般的非凡气度。
在这位洋夫子的引导下,溥仪戴上了眼睛,剪掉了辫子,在宫里装上电话,骑起自行车。溥仪很喜欢庄士敦这位老师,还加封他为御书房行走、颐和园总管。就这样,庄士敦陪伴溥仪度过了紫禁城最后的黄昏,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帝师,也是帝国历史上极少数的外籍高级大臣。
庄士敦不仅仰慕中华文化,也有深厚的东方学功底,对中国文化、历史、人文风俗十分迷恋,而且遍游中国名川大山,1901年他写了一本书指责基督教会想要改变中国的做法,引起英国宗教界的猛烈抨击,称他为“一个愿意生活在野地里的怪人”、“英国的叛徒”。
1924年溥仪被赶出紫禁城,庄士敦就此辞去帝师职务,1931年结束了自己长达33年的中国之旅,回到了英国,在伦敦大学任中文教授,兼外交部顾问,他把自己在紫禁城的生活写成了一本书《紫禁城的黄昏》,这里面的内容都是一手资料,后来还于1934年回到中国请溥仪为其作序,这本《紫禁城的黄昏》大卖,一时洛阳纸贵,为庄士敦赚得盆满钵满,时至晚年突然发了一笔大财。
庄士敦一生未婚,晚年用他发的这笔财在苏格兰买了个一个岛,其岛的居室分别起了松竹厅、威海卫厅和皇帝厅等名字,并升起满洲国的龙旗。还在其住所办了个陈列馆,陈列着溥仪赏赐给他的朝服、顶戴、饰物等物件。如果有客到访,庄士敦还会穿着溥仪赐给他的那套一品官服迎接客人,这是他一生的荣耀,也是他对中国和中国文化的眷恋。
庄士敦曾经遐想中国应该通过君主立宪过渡为现代国家,但面对溥仪俯首沦为日本傀儡之时,他最终拒绝了溥仪的挽留,离开了中国。1938年3月6日,庄士敦带着些许遗憾和对中国往事的无尽思念在家乡爱丁堡逝世,享年6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