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来,历史、传奇、穿越、武侠等古装剧一直没有断过,从八十年代的三国水浒,到如今的倚天屠龙、独孤皇后等等,可谓层出不穷,深受人们的喜爱。但由于古装剧中,涉及到古代的衣食住行,所以对剧组要求也很高,若没有历史学者做顾问,常常闹出不少笑话。
比如在《神探包青天》中,“元芳”饰演的保证,不但能拿刀上战场杀敌,竟然还出现了玉米和红薯。开什么玩笑?玉米和红薯是明末才传入到中国,包大人可吃不到啊。至于其他剧中,穿错衣服,用错道具的情节则更多。
一些制作精良的影视剧,通常来说会很考究。前几年的《贞观之治,更早的《汉武大帝》等等,算是非常还原历史。然而尽管如此,依旧做不到完美,比如《汉武大帝》最后一集。刘彻带着夫人儿子去功烈乡,功烈乡的人们夹道欢迎,磕头不断,口中不断喊着“皇上来了”,引以为荣。
说实话,这部剧在道具、服饰、兵器等方面相当考究,甚至可以作为资料研究。但让老百姓叫汉武帝为“皇上”,错得很离谱。
众所周知,自秦始皇以后,只有皇帝可以称“朕”,那么官员或者百姓怎么称呼皇帝呢?
最常用的就是“陛下”。
所谓“陛”,原本是指从台下到台顶的台阶,一般都是土造,也有木制,后来出现了石制。古代只有帝王将相才有资格建造高宫大殿,所以时间久了,“陛”就成了帝王宫殿的专属。
帝王为了个人安全和彰显威严,台阶两旁还会有卫士。臣子又不能直接去皇帝宫殿,要想面见皇帝,必须经过这段台阶两旁的侍卫。所以“皇帝陛下”就是通过皇帝的侍卫,向皇帝转达自己意思。久而久之,人们就用“陛下”来代指皇帝。
至迟在秦始皇时期,“陛下”就已经用来代指皇帝了。司马迁在《史记》中,李斯就曾经说过,“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
两汉魏晋时期,乃至于到明朝时期,臣子、百姓见到皇帝都可以称为“陛下”。汉朝到唐朝时期,宫中近臣或者后妃还喜欢称呼皇帝为“大家”;宋代则改为“官家”。我们看水浒中,就多次说到了“官家”“赵官家”,说的其实就是宋朝皇帝。
当然,从秦朝到明朝,人们对皇帝的称呼还有“至尊”“圣上”“万岁”,但从来没有“皇上”。“皇上”是清朝以后才有的称呼。
所谓“皇”,本意是指光明、太阳、天帝;而帝则是人间的帝王,属于下方。清朝皇帝为了表现自己的高贵,所以称为“皇上”,意思是说自己不是普通帝王,而是上天之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