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新鲜事 热点 此人作品展现明亡之痛,康熙欲诛其九族,为何看到他姓氏便算了

此人作品展现明亡之痛,康熙欲诛其九族,为何看到他姓氏便算了

古代皇帝注重皇权,毕竟皇位得来不易,要杜绝一切可能夺位的情况发生。那些大逆不道的话,就算说都不能说,因此才有了文字狱。清朝乾隆时期的文字狱最盛,高达130多起,千古一帝康熙,在位期间处理的文字狱也有20多起。

皇帝的权力至高无上,可以随意决定别人的生死,一旦他认为谁有谋逆之心,分分钟可以诛其九族。

在康熙年间,就有这样一起事件。当时有个人创作了一个剧本,而此人作品展现明亡之痛。要知道,清朝皇帝最痛恨的,就是那些“反清复明”的逆贼,写出这样一部作品,无疑是在摸老虎屁股。

康熙看到这样的作品后,坚持要诛作者九族,后来一看此人姓氏,康熙便决定算了。那么此人到底姓甚名谁,他的姓为何有救命的功能?

一、早期经历

此人名叫孔尚任,提到孔这个姓氏,大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孔子。没错,孔尚任就是孔子的六十四代孙。

他继承了先祖的儒家思想,在文学上有很深的造诣。一开始,孔尚任参加岁考,结果没有被录取,这件事虽然对他有打击,但是他并未因此而放弃。经过不断努力,最终孔尚任成为一名国子生。

康熙二十一年,孔尚任首次为康熙南巡活动做准备。后来他有幸在康熙面前讲《大学》,从而得到康熙赏识,被破格升为国子监博士。

一时间备受恩宠,让孔尚任受宠若惊,便暗下决心,一定要忠心报效国家。

二、创作准备

孔尚任虽然得到康熙赏识,被破格升为国子监博士,但他还没来得及一展抱负,就被康熙派到淮扬一带。

他在淮扬感到英雄无用武之地,于是开始筹备自己的作品。孔尚任一直对南明的兴亡很感兴趣,于是想借此为题材,写一部作品,这部作品就是《桃花扇》。

根据史书记载,孔尚任自己都说,他早有将南明遗事形诸笔墨的想法。

“予未仕时,每拟作此传奇,恐闻见未广,有乖信史,寤歌之余,仅画其轮廓,实未饰其藻采也。”

而这部作品的题材,就注定要为孔尚任带来麻烦。可他自己并不觉得,因为他心中装的是清朝,是他的伯乐康熙皇帝,所以虽然是写南明的兴亡,但并非是“谋逆”之作。

三、创作素材

孔尚任在淮扬待了四年,这四年他一直在精心准备,为自己的作品《桃花扇》收集素材,而他的素材主要来源于几个人。

第一个就是他的父亲孔贞播,他是明朝遗老,品格高昂、忧国忧民,父亲的所作所为,对孔尚任产生极大的影响。

第二个是贾凫西,他是孔贞播的好友,同为明朝遗老。孔尚任在小的时候,贾凫西就常常到家里来做客,因此贾凫西的思想,也深深印刻在孔尚任的脑海中。

第三个是他的族兄孔尚则,同样是明朝遗老。孔尚任在族兄那里,听到很多关于明朝晚期的事迹,让他留下深刻印象。当时孔贞播、贾凫西、孔尚则三人,常常一起聚会,谈论着南明遗事,这不仅令孔尚任萌发创作《桃花扇》的想法,更是为这部作品提供不少素材。

经过多年的收集与整理,孔尚任终于在康熙三十八年,完成了《桃花扇》的创作。康熙四十七年,《桃花扇》首次被印书出版。

四、九死一生

《桃花扇》中以明朝为背景,写的是明朝末年发生在南京的故事,里面包含了孔尚任自己,对于南明灭亡的思考。

书中并未有任何“反清复明”思想,只是以明朝为背景,创作的传奇剧本。但是作为清朝的皇帝,康熙对于这种事十分敏感,他看到《桃花扇》的第一反应,便是要诛作者九族。

康熙马上询问作者详情,不过在看到他姓氏的时候,康熙马上决定此事就这样算了。他身为皇帝,要杀一个人还不简单,为何对于孔尚任,康熙会如此忌惮?

因为孔尚任始终姓孔,他是孔子的玄孙,虽然不是孔子本人,但是在当时,孔子的思想仍然影响着后世。在世人眼中,孔家子弟是文学、思想的典范,如果皇帝连孔圣人之后都敢杀,那么必定会失去民心。

康熙是个英明的君主,他知道如果处死孔尚任,这件事便会激起民愤,对于大清是极其不利的事情。更不要说诛其九族了,杀一个孔家子弟都会激起民愤,要诛杀其九族,当中牵连到的孔家子弟,就不知道有多少。康熙不是傻子,除非他想要大清快点亡,不然是万万不敢处死孔尚任的。

不过身为皇帝,康熙也要保住清朝,以及自己的颜面,所以孔尚任死罪可免,活罪难逃。最终康熙罢免了孔尚任的官职,孔尚任认为自己再无机会报效国家,怀着悲伤的心情回到家乡,最终在家乡曲阜郁郁而终。

(参考文献《洪升年谱》《清史稿》)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康熙欲,明朝,作品展,清朝,姓氏,孔子,皇帝,思想,创作,孔尚,观点评论,孔尚任,康熙,孔贞播,桃花扇,贾凫西

今日新鲜事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康熙欲,明朝,作品展,清朝,姓氏,孔子,皇帝,思想,创作,孔尚,观点评论,孔尚任,康熙,孔贞播,桃花扇,贾凫西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康熙欲,明朝,作品展,清朝,姓氏,孔子,皇帝,思想,创作,孔尚,观点评论,孔尚任,康熙,孔贞播,桃花扇,贾凫西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