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年,八旗子弟已经成了纨绔子弟的代名词,他们很会享乐,像是斗蛐蛐、养画眉、打茶围等等,养尊处优惯了,基本的劳动都不愿意,更不用说上阵卖命打仗了。太平天国兴起后,从广西一路打到南京,席卷了大半个中国,朝廷无兵可用的情况下,只好准许汉人组织团练,以阻挡太平天国。
在当时,兴办团练是朝廷的诏令,它与户籍保甲制度相结合,各户出丁,平时务农、训练,有事出战,类似于现在的民兵预备役。为了抗衡太平天国,清廷在江南任命了四十多个团练协办大臣,但真正形成战斗力的并不多,大部分团练兵丁,完全招架不住太平天国的进攻,只有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也是受曾国藩的影响)越战越勇,成了对垒太平天国的主力。
作为书生,曾国藩本来不擅长治兵,但却阴差阳错地成了清末最有实力的军事集团头领,顶峰时拥兵三十多万,麾下能征善战的将领相当多,有曾国荃、彭玉麟、胡林翼等,攻克太平天国后,他身边许多人劝他起兵举义,取清廷而代之。从无到猛,湘军的崛起靠的是啥呢?
第一,要有清晰的组织结构。曾国藩组建湘军,是仿照明朝戚继光的练兵制度,他在熟读戚继光军事著作《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的基础上,以营为基本单位,六百八十五人为一营,同等配置火器和刀矛,还有劈山炮等,这些湘勇只接受“大帅”的统辖,基本上算是曾国藩私人武装。有了完全的营制后,曾国藩想方设法地整合湖南各地的团练,不断壮大实力。
其次,要有过硬的关系网络。湘军讲究裙带关系。在曾国藩的治理下,湘军将领基本上都是湘乡人,即曾国藩的老家人,不仅如此,重要将领大部分还是曾国藩的同学、师生或亲戚,像湘军的猛将之一,曾国荃就是曾国藩的亲弟。上有其好,下必效之,营官招募湘勇也以湘乡人为核心,喜欢把同村人、亲戚编入一个营,这种乡土观念为纽带的编制下,湘军上了战场往往会相互照料。
最后,要有长远的眼光。按照团练思维,大多以自保为主,守好乡土才是本职,一般不会跨省出兵,不想白白战死他乡,这是符合当时自给自足式小农经济的。正是如此,曾国藩认为团练不足恃,他组建的湘军,本质上已经完全脱离团练了,而是一种新式的军队,以主动出击为目的,最终要代替清廷八旗兵和绿营。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不管是许以功名富贵,还是天下大义,曾国藩成功地塑造了湘军的精神,所以即便首次出战失利大败后,湘军也还能够重新振作,不至于一败不起。
后来,湘军成了清王朝的重要支柱,历经几百年之后,兵权重新落入汉人之手,汉人武装也逐渐发展,满清王朝再也没有机会掌握兵权了,这也是满清王朝会不经战乱,主动逊位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