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疑团是很多的,历史上那么多功高震主的例子在那,他是念过书的,回京述职,却要那样的排场;雍正说了三件事,他全部否掉。气得雍正回去找年妃“卸甲”。那一刻的年羹尧就如后来雍正后来夺他军权时,圣旨里写的那样“被猪油蒙了心,被恶魔吞噬了灵魂”。
历史上很多事情是真的。但是年羹尧究竟是怎么想的,没人知道。
回到《雍正王朝》,其实多少有注解的。“血洗江夏镇”已经将年羹尧的性格与命运做了注解了。他是一个需要尘世的享乐,而可以抛弃一切的人。他心狠手辣不只在“血洗了江夏镇”,还在于他在西北统军时的”狠”。为了杀鸡吓猴,直接牺牲了富宁安几万大军;地方上粮草不够数,他直接就敢砍知府;邬先生跟他分析叛军主力时,他说了句令炒米毛骨悚然的话,”就算是饿死全青海的百姓,我也不让一粒粮食流进青海。”
好大的魄力啊,视人命如草芥。为了功绩,哪管身后洪水滔天?《雍正王朝》里,雍正是知道他这些毛病的,所以给了他“佛珠”,希望他能不要那么凶残。
可是年羹尧终归跑偏了,他跑偏在于他明知道他所做的这些会是引发什么样的后果。这就可怕了,知道结局,然后再作的人,是不计后果的。
从后来表现也是看出来的,对家事的安排,继续享受“翻牌子”、“小炒肉”。最后穿着黄马褂做最后一搏。都可以看出年羹尧并非情商低,而是他就要“生当轰轰烈烈,享受殊荣一刻是一刻”的心态。
所以雍正提了三个问题,分别是:仗打完了,军队是否可以裁减?军费是否可以缩减?皇帝准备在西北实施“火耗归公”的改革,派人去当甘肃巡抚可否?这三个问题全部被年羹尧驳回。
年羹尧这是想干嘛?西北的仗已经打完了,你还聚集那么多兵马,要那么多粮饷,而且你年羹尧治军,针插不进,水泼不进。你想搞独立王国不成?再看看后世曾国藩,咸丰可是有临终遗言的,剿灭发匪为王啊,结果王没有,还主动“裁减湘军”。
年羹尧哪怕没有这件事情的注解,他的结局也是注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