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新鲜事 热点 曾建立清朝的满族人,有哪些历史渊源?他们的特色习俗是什么?

曾建立清朝的满族人,有哪些历史渊源?他们的特色习俗是什么?

“满族”是一个诞生于白山黑水之间的游牧民族,两千多年前其祖先就生活于东北地区。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历经肃慎、挹娄,勿吉、靺鞨、女真等民族演变之后,终于在公元1635年由清太宗皇太极下诏改为“满族”。

清太宗诏谕曰:“我国建号满洲,统绪绵远,相传奕世。自今以后,一切人等,止称我国满洲原名,不得仍前妄称”。至此于1635年农历十月十三日开始,建州女真更名为“满洲族”,这其实就是现代社会中满族的前身。

如果从严格意义上来分析“满洲族”,不难发现这个民族其实属于民族共同体。因为“满洲族”不仅包括建州女真,而且还有部分蒙古人、达斡尔人,以及锡伯人、朝鲜人和汉人等。这其实就是建州女真在统一东北之后,能够继而创立清朝的民族基础。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满洲族”是一个,以建州女真为核心、以海西女真为主体,并且容纳其他少数民族为一体的混合民族。在“满洲族”名称正式确立之后的第二年,清世祖福临成为了第一个入关的满族皇帝。

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年轻人对满族的印象,基本上都停留在他们是清朝建立者,并于1911年辛亥革命之后彻底覆亡;有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字即满语和满文;满族男性后脑勺都拖着一条长辫子;性格比较粗犷、饮食相对简陋、民风民俗淳朴等。

穿越两千年亲身体验满族发展史

如果从实际意义上来讲,建州女真或者说满族在明朝中后期,才正式走上古代历史舞台。明朝时期的建州女真一直在白山黑水,过着采集、渔猎、游牧的原始生活,而当时的明朝人则称呼他们为“野人女真”。

从这一点来看满族先民在清朝建立之前,亦或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尚未统一建州女真之时,在中国历史上的关注度并不是太高。直到公元1616年,努尔哈赤历经大约30年时间在赫图阿拉称汗建立后金,满族前身建州女真才一鸣惊人。

至此之后建州女真不断与明朝,以及各方割据势力发生战争。并最终于1636年由建州女真第二位大汗皇太极,在盛京称帝并建立清朝。满族人从肃慎时期臣服于中原政权,再到满族时期经过多次大战之后入主中原,这其中已经历经了至少4000多年历史。

1.肃慎起源于远古时期

因为满族人祖先肃慎人早在舜、禹时代,就已经与中原地区形成了藩属关系。舜帝时“息慎氏朝,贡弓矢”,在古代历史中肃慎又称为“息慎”、“稷慎”。大意为在远古社会舜帝统治时期,肃慎人就曾进贡弓矢以表忠心。

而在禹定九州之后东北夷族,曾“各职来贡”其中就有肃慎。这说明从远古时期肃慎人就已经生活在东北地区,并且一直都与中原大国保持朝贡关系。商周时期肃慎入贡“楛矢石砮”,周成王曾命大臣荣伯作“贿息慎之命”。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在3000多年以前,肃慎人就已经臣服于周朝。并且这种藩属关系一直维持到努尔哈赤统一建州女真之前。这一点可以从“民明教,通于四海,海外肃慎,北发渠搜,氐、羌来服”中得到证实。

2.东北古代史重要代表

但是在春秋战国时期肃慎却改族名为挹娄;南北朝与隋唐时期又被称为勿吉、靺鞨,至此之后经过不断演化才被叫作女真。形成于先秦时期的肃慎,其实就是东北古代史中的重要代表。

肃慎作为东北地区的土著民族,不仅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壮大,并且也形成了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字。在不断与中原王朝接触过程中,肃慎人也从中汲取到了比较先进的,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等。

虽然直到建州女真时依然过着奴隶制生活,但是作为明代属地的少数民族,生产力与社会经济也曾达到一定高度。这其实也为建州女真能够快速发展,并兼并东北各部形成割据势力,提供了非常有利的历史条件。

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几千年的满族,不仅拥有极为浓厚的民族韵味,同时在不断发展过程中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习惯和风俗。尤其是在清朝建立之后,满族人的文化习俗得到了大面积推广,这也为现代满族习俗打下了重要基础。

氤氲着历史韵味的满族文化习俗

满族习俗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满族一脉相承的民族传承历史。作为曾经创立过封建王朝的少数民族,满族在发展过程中也经历了大起大落。但唯一不变的是满族习俗自始至终都从未间断过,并且在现代满族群体和东北地区源远流长。

1.满族男性发型习俗

相信一提起满足很多人第一印象都是,令人过目不忘的服饰与发式习俗。相比较于汉人身体发肤受之于父母的思想而言,满族男性对这种礼教限制根本不在乎,他们的发型看起来总会给人一种怪怪的感觉。

满族男性发型是将前颅、两鬓头发全部剃光,然后从头部中线位置向后留头发,然后编成一条又粗又长的辫子。从远处望去仿佛是一条左右摆动的尾巴,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老百姓则会将辫子盘在头上。而王公贵族和士大夫阶层则会在辫稍位置加上装饰物。

据朝鲜史书《建州纪程图记》记载:“女真习俗都剃发,只留脑后少许,上下二条结辫以垂。除上唇胡须只留左右十余根外,其余都镊去”。从这段记载中可以得知,当时社会中的建州女真男子的发型,看起来就像一条金钱鼠尾。

2.满族女性发型“旗头”

满语称呼“旗头”为“答拉赤”,这种满族女性发饰平时一般不戴,基本上都是在重要礼仪场合或婚礼才能佩戴。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旗头”,应该是满族上层社会女性的礼仪头饰。普通老百姓除了在结婚时会扎“旗头”之外,日常生活中基本上都是将头发梳在脑后梳成髻。

“旗头”虽然看起来比较庄重,但是在佩戴旗头的时候却比较麻烦。因为这种发饰是由铁丝或竹藤为帽架,然后在帽架外面覆盖一层青素缎或青纱。长度大约为30厘米左右、差不多有10厘米宽,佩戴时需要将其固定在发髻上。

“旗头”作为满族女性的一种身份象征,虽然在外人眼中看起来十分漂亮,但是却会限制了脖颈,扭动。因为佩戴“旗头”时需要挺直身体,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佩戴“旗头”的女性,根本不可能是下田耕地或做家务的人。

3.满族服饰习俗

相信很多人在古装剧中都曾看见过满族服饰,男性还是女性基本上都穿长袍,当然这种外形宽大的衣服又可以称为长衫。从严格意义上来讲这种衣服又可以被称作“旗装”,一般情况下身着长袍之后还要在外面套一个马褂,这样才符合满族服饰特征。

“旗装”是一种老少皆宜的满族服饰,用料、设计与裁剪都十分简单。圆领、右衽、窄袖、四片裁制、衣衩较长,这主要是为了方便上马与下马。实际上满族男性或女性服饰并不复杂,只不过要根据封建礼制区分颜色与形制。

4.祭火烧饭习俗

这来所说的“烧饭”并不是做饭,而是直接将饭菜倾倒入火中。这样做主要是为了祭祀“火神”,祈求风调雨顺、四季安康、丰衣足食。这一习俗其实源自辽金时期的女真人,“其祭祀饮食之物尽焚之”就是对“烧饭”习俗的解释。

事实上如果从严格意义上来讲,“烧饭”习俗其实也源于古老的丧葬习俗。现代社会中的东北人在“鬼节”、清明节,以及祭祀先人的时候也都会烧纸,或者烧用纸扎的纸人、纸牛马等,目的就是为了祭祀已经逝去的先人。

5.满族食俗

古代社会中的满族人正常情况下都是一日两餐,但是在农忙的时节一般都会变成一日三餐。由于东北地区的黑土地特别适合种植,高粱、玉米以及豆类等农作物。所以满族人的主食一般都以高粱米饭,玉米饼、小米饭、豆子饭等为主。

还有一种东北特色饮食名为“饽饽”,这种食物主要用黏高粱、黏玉米,以及黄米等磨成面粉和水成型并放入锅中蒸熟。豆面饽饽、搓条饽饽、苏叶饽饽、菠萝叶饽饽、牛舌饽饽、年糕饽饽、水煮饽饽等。所谓“水煮饽饽”就是大家平时吃的水饺。

“饽饽”的形成历史相对久远,一般都认为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由于当时粮食比较稀缺,所以“饽饽”还曾经一度作为宫廷主食。栗子面窝窝头、萨其玛、清东陵糕点,以及墩饽饽、油酥饽饽、猪油饽饽等,都是比较有特色的满族主食。

虽然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满族特色食物,只有满汉全席、八大碗等高不可攀的御膳。事实上当时社会满足民间的特色小吃,其实才能代表满族时期的饮食文化特色。满族人之所以会对“饽饽”情有独钟,主要是因为这种食物原料随处可见。

6.烹饪习俗

由于满族人属于比较古老的游牧民族,所以他们对比较精致的烹饪技巧都不在行。反之如果提起烧与烤两种粗犷的烹饪技艺,相信除了蒙古族人之外没有人比满族人更内行。这种烹饪习俗其实与满族人不拘小节的性格息息相关。

牛羊肉放在炭火上炙烤之后,不仅会散发出十分诱人的香味儿,而且也会有一种比较独特的果木味道。一般情况下生活在古代社会中的满族人,在满足传统节日或比较重要的活动时,都会支起炉灶或者架起篝火烤全羊。

实际上满族地区的特色菜肴还有很多,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白肉血肠,坛肉、豆泥酸菜汤、炸鸡蛋酱等,在满族地区都具有难以抗拒的魅力。尤其是满族人对大酱这种特殊食物更是情有独钟,小葱或者其他蔬菜都可以在清洗之后用来蘸大酱。

结语

由于满族历史距离现代社会的时间比较近,所以很多人对满族的服饰、饮食文化,相对来说都有比较深入的了解。虽然现在很多年轻人都已经不再关注民族发展史,但多了解一下少数民族历史,对社会发展以及时代进步都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满族习俗变迁考察》

《满族习俗中的民族文化》

《朝鲜使臣所见清前期满族习俗》

《东北地区满族居住习俗源流考》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生活,民族,时期,清朝,历史,女真,特色,满洲,习俗,建州,观点评论,东北地区,旗头,满族,建州女真,习俗

今日新鲜事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生活,民族,时期,清朝,历史,女真,特色,满洲,习俗,建州,观点评论,东北地区,旗头,满族,建州女真,习俗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生活,民族,时期,清朝,历史,女真,特色,满洲,习俗,建州,观点评论,东北地区,旗头,满族,建州女真,习俗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