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清朝的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最忙碌的皇帝,他们殚心竭虑、事必躬亲且呕心沥血。就拿雍正皇帝来说——他每天只睡不到三个小时,除了吃饭、睡觉就是忙政务。他夜以继日地批奏折,同臣僚讨论朝政、处理军国政务及官吏任免等事宜。根据清宫档案揭秘,雍正在位期间,一共批了四万多奏折,其中包括汉文奏折三万五千多件。如此高强度的工作,就算拿到今天也可以称得上是“劳模”。
皇帝的工作如此劳碌,导致大部分皇帝的寿命都很短暂。但是今天我们说到的乾隆皇帝,他的寿命确实是一个例外。下面就请跟随“毅说人文与历史”一起来看看——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总共有四百多位帝王,寿命最长的就是清高宗乾隆皇帝。他在位六十三年,享年八十九岁。除了最长寿,乾隆皇帝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实际执掌国家最高权力时间最长的皇帝。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乾隆皇帝如此高寿呢?“毅说人文与历史”认为可以从乾隆皇帝的饮食方面来论证一下。
1.初入关时,保持着东北满族淳朴的食风
我们先来了解下清朝皇帝的饮食习惯。清朝统治者是从满洲(今东北)白山黑水之间土地上来到中原的,刚入关时的他们的饮食习惯还是跟随着当时东北满族淳朴的食风,所以饮食烹饪的方法相对比较简单,食物以肉类为主。清宫档案曾经记载康熙皇帝在紫禁城款待法国客人时,赏赐的食物是“堆成金字塔行的冷肉”等。
2.乾隆调整饮食结构,以适应北京的气候
到了乾隆朝时,清政府已经统治中原达百年之久,社会经济水平的空前发展和国家政权的进一步巩固,清王朝进入了鼎盛时期。水涨船高,清朝宫廷饮食进入入关以来的黄金时期,其烹饪方法让紫禁城的饮食水平有了“质”的飞越,堪称空前绝后。
清朝统治者刚入关时,还是吃大量的高含热量的熊肉、鹿肉等。在东北的严寒地区,这种饮食可以使得身体散发出尽可能多的热量抵御寒气入侵。而北京的气候比起东北要温和得多,食用过多的熊肉和鹿肉,会造成身体内过多的热量堆积,时间久了血管内就有多余的血脂形成(就是我们今天说的高血脂,高血压等),也会诱导很多心血管疾病。
针对此问题,乾隆皇帝调整了饮食结构,并对康熙和雍正年间订制的饮食制度中一些不合理的条文加以修订,如《国朝宫室》、《钦定宫中现行则例》中对饮食的标准及份额等就做出了明确的规定。
3.乾隆讲究“粗细搭配”“粗细互补”
乾隆生活可以做到“锦衣玉食”,但是乾隆还是很喜欢吃一些粗粮,比如秕子米饭,粘馓团子等。在当时,这些杂食是难登大雅之堂的,因为它们是被民间用来充饥的粗食,但是它们却被“九五之尊”的乾隆皇帝所欣赏。用今天科学饮食的术语来说就是“粗细搭配”“粗细互补”,它是非常正确膳食结构。
4.乾隆喜欢吃野菜——榆钱
乾隆还喜欢吃野菜,尤好榆钱(榆树开的花)。每当春季榆树发芽、抽枝时,御膳房便会存储大量的榆钱,用来做成榆钱饽饽(榆钱和玉米、小麦粉混合而成的一种馒头)、榆钱糕(类似今天的糕点)、榆钱饼等。
乾隆不吃“独食”,还用榆钱食物供奉祖先——有清宫档案记载“宫内、圆明园等处佛堂供榆钱饽饽榆钱糕”(康熙、雍正有福气)。此外榆钱饽饽还被赏给后宫的嫔妃和皇子们享用。初夏时分御膳房则收集嫩麦,做成糕点,赏赐给王公大臣们。就这样乾隆的饮食随着季节改变而调整结构、调换菜肴等。
5.乾隆的大补食品——冰糖炖燕窝
燕窝是金丝燕的绒羽与唾液等凝结的巢穴,它是一种大补食品,也是一种名贵的中药,能化痰止咳、益气补中、养阴润燥等。乾隆皇帝尤其喜欢燕窝,他早膳前都要先喝一碗冰糖炖燕窝。在早晚两次正膳中,也必须常备燕窝菜,比如燕窝清蒸肥鸭、燕窝拌白菜、燕窝炒鸡丝、燕窝白菜滑溜鸡鸭等。
6.乾隆特别喜欢吃鹿肉,但是还“挑肥拣瘦”
乾隆喜欢吃鹿肉,但是也有个讲究,喜欢吃瘦的。如乾隆43年(公元1778年),乾隆皇帝巡视盛京(今沈阳),銮驾行驶至山海关时,当时的盛京将军知道乾隆喜欢鹿肉,特地准备了一些新鲜鹿肉贡给乾隆。乾隆深知新鲜鹿肉滋补身体,但仍十分小心。乾隆问盛京将军道:“今日进的鹿肥瘦?”盛京将军回答说:“是瘦肉。“,乾隆这才放心地说道:“晚膳叫双林(厨役名)做塌思哈密鹿肉。其余何候赏用。”可见乾隆对饮食的讲究已达到了非常科学的地步。
以上就是乾隆皇帝的饮食结构分析,希望大家借鉴一下。
参考文献:《清史稿》
【以上就是“毅说人文与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人文、历史知识分享,欢迎大家在下方评论区留下反馈。】
(本文中图片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