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新鲜事 热点 和珅出上联:三斤四两五花肉,纪晓岚对出下联,和珅吓得当场下跪

和珅出上联:三斤四两五花肉,纪晓岚对出下联,和珅吓得当场下跪

说起和珅与纪晓岚,相信很多人会想起那部经典的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在剧中,他俩就像一对格格不入的欢喜冤家,互相斗智斗勇,发生了许多有趣的故事,被人们津津乐道。

有一回,和珅出了个上联“三斤四两五花肉”,想要借机考一考大才子纪晓岚,而纪晓岚随后对出的下联竟让和珅吓得当场下跪。

纪晓岚——“最大书籍”纪录

历史上的纪晓岚从小就是个天才,在6岁时参加了一场童子试,获得了优异的成绩,人送绰号“神童”。20岁时参加科试,同样第一名。

直到31岁那年,纪晓岚终于有机会前往紫禁城,进行科举考试中最隆重的殿试。

经过层层考核,他的总成绩不错,被选为庶吉士,从此开启了仕途生涯。

在做官期间,纪晓岚更多以自身才气立于朝堂,乾隆也对其十分赏识。有一年,纪晓岚被派去贵州都匀当知府,但乾隆听了部议的这个安排后,认为纪晓岚“学问优胜”,去外省当官太屈才了,于是把纪晓岚留在了身边,不久后又将其提拔为翰林院侍读学士。

要说纪晓岚一生中最大的成就,毫无疑问就是《四库全书》这本中国古代最大的书。

《四库全书》之大,并不在于开本有多大,而在于包含的内容和册数之庞大。

它收录了从先秦开始,一直到清朝乾隆以前整整2000多年来的3462种书籍,共有230多万页,8亿字,装订成36300多册,如果把它们一页一页连起来,足够绕地球赤道一圈还要多。

而这本旷世巨作的总纂官,正是纪晓岚。

他和360多位学者、高官一同编撰,再加上另外的3800多人负责抄写,前后花了整整13年的时间才编写完成。

可以说,纪晓岚为中国文化史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和珅——“最快升官”纪录

如果说纪晓岚创造了文学上的“最大书籍”,那么和珅便是创造了朝堂上“最快升官”的纪录。

一切还得从1775年的秋天说起。

那时候,乾隆出巡山东,在路上略感无聊,他把御轿的侧帘拉开,往外一看,看见旁边骑马的侍卫中多了一张新面孔。

乾隆就问他:“你叫什么名字?今年多大了?进宫多久了?”

那人回答:“我姓钮祜禄氏,名字叫和珅,今年二十六岁,是三年前进的宫。去年才被提拔为乾清门侍卫,所以这是我第一次陪您出巡。”

这个年轻人一回答完,乾隆就开始对他感兴趣了。

乾隆这辈子可是见过太多人第一次跟他对话时的神情,很多都是异常紧张,有的甚至语无伦次,然而这和珅却是语言流利,表现得从容、得体,又不失恭敬。

乾隆于是把他留在身边,做贴身侍卫,此次山东出巡的一些事也交给他去办。

结果几件事办下来,乾隆发现这小伙子确实不错,不仅头脑灵活、思路清晰,办事也考虑周全。

乾隆大喜,三个月后便给他升了官。

而就在乾隆与和珅初次交谈后的第二年,和珅凭借着自己极高的能力和情商,彻底赢得了乾隆的欢心,从此开启了“开挂”一般的升官之路。

短短一年之内,27岁的和珅从皇帝身边一个小小的三等侍卫,一跃成为军机大臣兼内务府总管,在之后的几年里更是同时担任——户部尚书、兵部尚书、吏部尚书、文华殿大学士、太子太保。

和珅就此成为乾隆帝身边的第一宠臣,其升迁之快、兼职之多、权势之广、总揽之巨,在清朝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上,都极为罕见。

“三斤四两五花肉”的下联

看似精明能干的和珅,随着权力与地位的增长,却暴露出一个致命的缺点——贪婪。

如果你问纪晓岚有什么理想,他可能会答“多写些名篇流传于世”;问三朝老臣张廷玉,可能会答“为大清鞠躬尽瘁”;

而到了和珅这儿一定是“吃最好的东西,穿最好的衣服,玩最好的珠宝”。

和珅在位期间,利用职务之便,给自己聚敛了大量的钱财,如果说和珅有底线的话,那么他的底线就是——“没有底线”。

而与和珅相比,纪晓岚可谓一派清流,为人刚正不阿,本是书生出身的他,打心底瞧不起和珅那副唯命是从、贪赃枉法的嘴脸。

有一回,乾隆正在吃饭,碰巧和珅与纪晓岚前来上奏。

和珅看到桌上放了盘五花肉,突发奇想,他笑盈盈地说:“臣突然想到了一个上联,听闻纪大人才思敏捷,不知纪大人能否对出下联。”

“好!说来听听。”乾隆也饶有兴趣。

和珅的上联为“三斤四两五花肉”,听到这个上联,随侍的人都笑了。

原来,和珅的上联虽然字面上在指五花肉的重量,其实是在拿纪晓岚独特的饮食习惯开玩笑。

纪晓岚平时不怎么吃米饭一类的主食,就爱吃肉,饭桌上经常只摆了十盘猪肉和一壶茶水。有一次他跟朋友吃饭,更是一个人吃掉了三斤的五花肉。

纪晓岚也是聪明人,肯定读懂了和珅这上联的用意。不过他并没有生气,而是用礼貌的笑容回应着。

对纪晓岚来说,运用对仗的技巧给出下联并不难,难的是要回击和珅的隐喻,这样才算一个完美的下联。

可是这怎会难倒聪明绝顶的纪晓岚?

只见他思索片刻后,指着桌上一盘葱花豆腐,答道:“五两六钱七把葱。”乾隆乍一听,这下联对仗工整,节奏相应,便连声叫好,但很快也发现了其中的问题,便反问纪晓岚:“不对,你这是在瞎对,五两六钱才买了七把葱,哪有葱这么贵?”

“回皇上,还真有。”

乾隆一听变了脸色,对纪晓岚说:“纪昀,你这是把朕当猴耍呢?朕虽没去过菜市,但起码知道五两六钱是士兵两年的军饷,那照你这么说,当兵两年才够买七把葱,这可能吗?”

“皇上,御膳房的葱就是这么贵。”

乾隆还是不信,对手下人说:“快去把御膳房的账本拿来!朕倒要看看是什么葱这么贵!”

而此时站在一旁的和珅紧张得像块石头一样,额头直冒着汗。

御膳房隶属内务府,是专门给皇帝还有其他皇室成员做饭的地方,所以和珅作为内务府总管肯定难辞其咎。

等到账本送来,乾隆一看,小葱的采购价果然高得离谱。

乾隆大怒:“岂有此理!怎会有如此天价之葱!荒唐至极!”

和珅见状,赶紧下跪认错,说:“皇上,臣罪该万死!是臣没有管理好下属,臣定会彻查此事!”

其实,和珅对这件事早已心知肚明。御膳房买东西时需要一层一层地上报,而每一层负责的官员都会加一点价,那么最终采购的价格自然也就变高了。至于其中的最大利润,当然是流进了内务府总管和珅的口袋。

和珅是怎么也想不到啊,本来想借五花肉嘲讽一下纪晓岚,没想到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最后,心机深沉的和珅找了两个管事的,把御膳房贪污这事给揽下来了,自己只是以失察的罪名交了点议罪银,便了事。

何为议罪银呢?说来有趣,也是与和珅有关。

议罪银制度化——史无前例的“贿赂皇帝”

议罪银,说白了就是“威力加强版”的罚俸。

之前,官员如果犯了点小错,就会扣他几个月“工资”,这就是罚俸制度。而到了乾隆中期,乾隆觉得罚俸的数额还是太小,起不到警醒作用,于是决定以后改罚“议罪银”。

议罪银的起点很高,上万两白银起步。

乾隆的本意是想起到震慑作用,让这些犯错的官员好好长长教训,并没想过把议罪银作为一个自己的财政来源。

而当和珅身居高位后,他却发现了议罪银的妙处。

罚俸制度古已有之,都在史书上有明文记载,所以大臣们都很清楚它的整个过程:罚的钱要归国库,再由户部进行管理,并不是说什么直接给皇上。

而议罪银呢,是乾隆自己创建的,史无前例,根本就没人记载过,所以整个过程就变得不公开、不透明——大家都不知道这个议罪银,究竟是归入皇帝个人的金库,还是别的什么地方。

和珅正是看中了这点,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财政来源,于是在他的大力建议下,乾隆就把议罪银给制度化了。

所谓制度化,就是指大臣们只要犯了不至于坐牢的罪过,不管什么大事小事,哪怕在奏折上写错几个字,都可以一罚了之。

议罪银制度化后看上去更严厉了,但是那些大臣们可是发现了其中的奥秘,开始“反其道而行”:只要自己犯了错,哪怕小到离谱,也要自罚议罪银,一来说明自我要求严格,二来就是在变相给皇帝送钱,再说得直白点,就是在贿赂皇帝。

比如说,河南巡抚毕沅有一次上奏乾隆,说自己有一个案子,案犯一直没抓到,他羞愧难当,所以愿自罚议罪银两万两。

还有一次更夸张。此人也是地方巡抚,说自己写奏折时不小心把香灰撒在上面了,觉得这是对皇上的大不敬,心里实在过意不去,只有自罚三万两议罪银才心安。

乾隆一听,也有点不好意思了,说你这手笔也太大了,朕免你两万,交一万即可。

据《密记档》记载,在乾隆晚年的13年间,大臣们人均交了30000两议罪银,其中最大一笔达到了38万4000两。

和珅所创造的这个议罪银制度,给乾隆晚年的私人金库注入了几百万两的“零花钱”。

但是问题来了,等到大臣们真的犯错了,这时该怎么办?

乾隆一想到他们送给过自己很多议罪银,想想还是算了,于是高抬贵手。

就像那句俗语说的“吃人嘴软,拿人手短”,是的,现在这话居然用在了皇帝身上,着实有趣。

所以,议罪银制度不但没有起到惩罚的作用,反而成了犯罪的保护伞、免死牌,反而促使官员去贪污腐败,去大胆地做坏事,因为只要事后找和珅通融通融,交点议罪银就没事了。

而乾隆此时呢,还沉浸在自己那越发增长的物欲之中,对他来说,和珅就像一位神奇的魔法师,能够给自己带来源源不断的财宝。

至于后来发生的几起贪腐大案,乾隆认为,它们只是个例,他的大清王朝,将永远处于全盛之象,永远屹立于东方而不倒……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下联,乾隆,上联,和珅,纪录,历史,中国,纪晓岚,五花肉,书籍,观点评论,乾隆,和珅,议罪银,纪晓岚,五花肉

今日新鲜事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下联,乾隆,上联,和珅,纪录,历史,中国,纪晓岚,五花肉,书籍,观点评论,乾隆,和珅,议罪银,纪晓岚,五花肉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下联,乾隆,上联,和珅,纪录,历史,中国,纪晓岚,五花肉,书籍,观点评论,乾隆,和珅,议罪银,纪晓岚,五花肉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