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的这一招“无中生有”,毁坏了华夏文化的根基
文/毅说人文与历史
“毅说人文与历史”今日导语:
乾隆蓄意捏造骇人听闻的“文字狱”,其“捕风捉影”之荒唐,处理之残酷,株连之广泛,对清朝中后期的思想、文化的发展均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严重地阻挠了了文化的进步。
乾隆自称“十全老人”,“十全武功”,但是他在位多年有一个很大黑点,那就是他大兴“文字狱”。“文字狱”歪曲解释文章中的词句,欲加之罪,强行给一些文人、学者安插上“莫须有”的罪名。
在刚入关的顺治、康熙朝时,“文字狱”还不是非常多,但是到了乾隆朝,乾隆皇帝把“文字狱”玩得癫狂入神、炉火纯青。藉由此,他焚毁了华夏历史上许多及其重要的文化典籍,这使得乾隆的“文治”顿时黯然失色。今天我们说一下乾隆朝的大案“胡中藻诗案”。
胡中藻,江西新建人,号坚磨生,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进士,官至内阁学士,为首辅西林觉罗·鄂尔泰的门生。鄂尔泰与大学士张廷玉有隙,各立朋党,互相倾轧,为乾隆帝所恶。乾隆帝又恶胡中藻为鄂尔泰党羽。
“胡中藻诗案”是乾隆皇帝,借文字狱之手摧垮西林觉罗·鄂尔泰、西林觉罗·鄂昌和胡中藻等人的大案。乾隆妄图通过此案,杀鸡儆猴控制朝中局势,且钳制当时的文人思想。“胡中藻诗案”是乾隆蓄意捏造的祸端事实,对清朝中后期思想、文化产生了及其坏的影响。“毅说人文与历史”带大家看看乾隆是如何“无中生有”的。
1.乾隆对“一把心肠论浊清”咬文嚼字,强行扣一个谋反的帽子。
乾隆别有用心地指出,胡中藻的《坚磨生诗抄》有一句反诗——“一把心肠论浊清”。乾隆危言耸听地说道“‘大清’是我们的国号,你偏偏把一个污蔑性的‘浊’加在‘清’面前,居心叵测,证据确凿!”。还有一句“斯文欲被蛮”也刺痛了乾隆脆弱的小心肝,因为“蛮”等字样,被乾隆解读为讥讽八旗子弟为“鞑子”。乾隆望风捕影,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的嘴脸昭然若揭。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三月,“胡中藻诗案”结案,乾隆把胡中藻和其族人处斩,祸及师友;鄂尔泰已死,其牌位也被撤出贤良祠。
胡中藻《坚磨生诗抄》案后,仍对很多人有震慑的威力,吏部尚书梁诗正,官居一品,但对文字狱还是谈虎色变:“总之笔墨招非,人心难测……从不以文字与人交往,即偶有无用稿纸亦必焚毁”。
梁诗正铁骨铮铮,是有骨气的官员,但是正是这般名臣也害怕招惹文字狱,一般的官吏更不用说了。所以乾隆朝很多士大夫都得过且过,明哲保身。社会风气日下,士风、名节江河日下,文字狱阴云的幽灵,始终笼罩在整个清朝中后期。
2.“文字狱”只是手段,争权力才是乾隆的根本原因
“胡中藻诗案”文字狱发生的根本原因是乾隆帝为强化皇权专制,伺机消除朝中朋党,以巩固其统治地位。“胡案”中涉及了很多朝廷大员,那些都是乾隆政治斗争中的牺牲品,其中受影响最大的是鄂昌和张廷玉。
3.“胡中藻诗案”对乾隆及清朝中后期思想文化的影响
纵观各种文字狱“莫须有”的荒唐,不难看出自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狂刮文字狱暴风从未偃旗息鼓过,它严重阻碍了清朝文化的发展。虽然有“康乾盛世”,但是它丝毫不能掩盖乾隆朝已成为清朝由兴盛转向衰亡的开端。
乾隆时期的文字狱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留下了极其不光彩的一页,对中国古代社会思想文化发展进程产生了极为恶劣的影响。
参考文献:《清史稿》
今日讨论话题:
你是如何看待乾隆的?他是好大喜功的“十全老人”还是“文字狱”的罪魁祸首?
【以上就是“毅说人文与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人文、历史知识分享,欢迎大家在下方评论区留下反馈。】
(本文中所有图片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