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4年,曾国藩公布《讨粤匪檄》,正式与太平军正面硬刚。
当年2月,在曾国藩的统领下,湘军全部出动,240多艘战舰、17000多名湘勇浩浩荡荡地出征。但仅仅两个月,曾国藩先败岳州、又败靖港,面对全军覆没的绝境,曾国藩差点投水自尽。对太平天国来说,此时的湘勇和曾国藩都是纸糊的一样,一触即溃,大败曾国藩的也只是名不见经传的石祥贞。
1862年,仅仅过去八年,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率领2万湘军,进驻距离天京不到10公里的雨花台,准备围困天京。此时太平天国,虽然发生了天京事变,但仍有较为强大的实力,在天京周边驻扎的太平军超过40万,能调动投入战争的也有20多万,而且主将是太平天国的第一名将李秀成。此人绝非吃素的,曾在三河全歼曾国藩爱将李续宾部,打垮过清军的江南大营,还与洋人组织的雇佣军直接对战过。
对太平军来说,后方即都城,退无可退。而且李秀成能直接使用的太平军有20万之众,曾国荃带来的湘军仅在2万左右,还因为突发瘟疫减员,能投入战斗的不到1万人。从纸面上来看,湘军似乎必败无疑,但结局完全不是这样的——激战40多天,太平军伤亡5万余人,曾国荃的湘军牢牢地钉在了天京城外,真的成了围困天京的排头兵,这让太平天国如鲠在喉,却又毫无办法。
后来,天京陷落,抢到头功的,也是曾国荃。也就是说,太平天国是直接败在曾国荃手里,再进一步说,是败在仅有2万兵力的曾国荃手里。看到这里,你肯定会问,为什么几十万太平军,竟然打不过区区两万湘勇?这八年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何一方战斗力飙升,另一方战斗力却狂降?
答案无关乎主义,也无关乎勇气,太平军仍旧勇猛,这些农民军自认为有上帝的保佑,敢于冲锋陷阱,无可奈何的是曾国荃更换了武器系统。早在1860年,曾国荃便放弃了传统的大刀长矛、弓弩梭镖、抬枪土炮,而是引进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恩菲尔德1853式线膛步枪,前膛燧发滑膛洋枪,使用米尼弹、阿姆斯特朗前膛炮、开花弹等,装备水平直逼当时的英法列强。
正式因为武器的升级,让“结硬寨,打呆仗”有了用武之地。试想一下,如果双方都是冷兵器,在野外挖战壕,无疑是跟自己过不去,因为只要对方能够快速冲上阵地,藏在战壕里的人,反而要仰攻,极容易被人居高临下地砍了。但曾国荃装备的洋枪洋炮(也就是上面说的),射程已经在500米,而且很有准头,更重要的是它故障率低,发射100次仅1次故障,每人每分钟可以快速射击3-4次。
曾国荃的湘军虽然少,但是装备了两万多条前膛燧发滑膛洋枪、一千多条前膛来复洋枪,还有许多传统火器,每分钟可以打出几万发杀伤力覆盖500米之远的子弹,而且可以保持火力的持续输出,这对扛着大刀的太平军来说,基本还没近身,就已经倒下进攻的路上了。
归根到底来说,这是工业武器对农业文明的摧毁性打击,代差实在是太大了,几乎到了拿人命也无法填平的地步。所以,单从武器上来说,太平军的失败也是不可逆转的,洪秀全虽然沉迷于享乐,但后期也提拔了陈玉成、李秀成等名将,但是他们估计都对付不了装备精良的湘勇,即使没有天京事变,没有翼王石达开出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