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两代有两位儒学大成者,一个是开宗立派创立心学的王阳明,一个是平定太平天国给清朝续命半个世纪的曾国藩,但是,学王阳明的时候,我们会觉得有点遥不可及,因为王阳明8岁就会写诗,12岁就会用计,18岁就立下圣人之志,而我们18岁的时候在干嘛呢?大多人都还在琢磨怎么考大学呢,所以就觉得差距太大。
但是曾国藩的资质真的不怎么样,他是公认的从小愚拙,而且身体素质还很差!
7次科举才中秀才,学生都说他反应慢
曾国藩愚笨的程度在中国历代名臣中都很少见,他读书背诵不读懂上一句,就不读下一句,不读完这本书,就不读下一本书,因此在一定的时间里他的知识量远远不如别人;他考秀才,考了一次不中,考了一次不中,连着考了七次,以至于定了亲的黄家还因为在他身上看不到政治投资的希望而在他迎亲那天悔婚不嫁,而一直到他23岁的时候,才以全省倒数第二名的成绩,考上了秀才,真是艰难得很。
那跟他相比的同时代的人成绩怎么样呢?
不好意思,基本上能考上秀才、举人、进士的,都是那个时代的学霸,而且少有滥竽充数之辈,比之如今的大学广招还要严格。
比如说曾国藩后来的好友兼政敌左宗棠,他在14岁就考上了秀才,名列第一,而同为晚清四名臣的李鸿章17岁考上了秀才,后来的戊戌变法者梁启超更夸张,他11岁就考上了秀才,可见曾国藩的资质不高是事实。
就连他自己都说自己“吾生平短于才”,究其原因,个人感觉大概遗传因素占了大部分。因为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一直考到43岁才中秀才,你说这多费劲?在曾国藩6次科举不试中,每一次都是曾麟书来辅导曾国藩考试,就一次一次都考不中。而曾国藩最后能考中,是因为那年没让他爸辅导才考上的,并且那一年他还娶了恩师的女儿为妻,一下子有了家有了更大的出人头地的动力。
此外,作为学生的李鸿章也曾经评价他的老师曾国藩,说曾国藩是儒缓,意思就是我这老师反应有点慢,潜台词其实是“笨”,就和我们俗话说的愣子,而左宗棠也评价曾国藩说,他才短,就是没什么才气、才略。
31岁起全身都是病,可谓身残志坚
除了天资不好,曾国藩的身体健康水平也特别糟糕,从31岁起他的日记里就开始出现不少病痛的记载,最常见的是耳鸣,等到32岁的时候又得了眼疾,并且日益严重,到了36岁时别说看不清书籍,连人影都看不清,以至于自言“眼蒙如老人”,不得不带上老花镜,增强视力,所以我们才会在一些他的肖像画中看到老花镜。
此外,33岁时他写信给几个弟弟,在信里说自己耳鸣的频率越老越高,牙痛、失眠、腰痛、脚肿,还容易疲劳和气短,说上十来句话就会觉得气都接不上了。更可怕的还有他得了严重的皮肤病,身上长了很多癣,很痒,一狠心抓烂了就痛,每当他战事不利心神焦虑不安时,病情就更严重,每每都有一种病来如山倒他却不得不咬牙苦撑的疲倦,他在日记中记述了这种饱受病痛折磨的痛苦,后来甚至专门纳了两个小妾,就是为了帮他读写书信以及夜间抓痒,好让自己能睡个安稳觉。
可见他的身体就像漏风的屋子,有点小病不断大病将来的感觉,让人怀疑他无论如何都不是长寿之相,还没50岁他走路就颤颤巍巍的需要人搀扶,跟个古稀的老人一样。但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恰恰就是这样的曾国藩,出身差,脑子笨,身体又不好的曾国藩,他的精力偏偏旺盛到让我们所有人望尘莫及的程度:他从小坚持早起,至死无改;他坚持读书,学先贤,每日里在日记中反省自身,自励志的30岁后几十年不改;他坚持写家书、日记、书籍,在61年的生命中留下了2000多万字……试想,若不是一个精力旺盛、胸怀大志的人,怎么可能这么做到这个程度?
而正是这么一个出自湖南乡下的资质平庸的,甚至比很多人都要笨、病的孩子,最后却超越无数的学霸、名臣、武将,立下了文治武功的千古大业,救国家于危难之时,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被公认是孔子、王阳明后唯一一位圣人,而这个圣人的起点,低得可怜,恰恰如此,他成了我们每个人都能去学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