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新鲜事 热点 李鸿章到美国访问引起轰动 美国公司借助他来推销麦乳精

李鸿章到美国访问引起轰动 美国公司借助他来推销麦乳精

从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李鸿章陷入长久的低迷,从政坛消失了。直到1896年,他带着自己的棺材,开始了历时190天的欧美之旅。

在欧美各国,李鸿章受到前所未有的热烈欢迎和超规格接待,一年前在日本受到的屈辱一扫而空、抛诸脑后。特别是在美国,李鸿章所到之处万人空巷。如同美国《哈珀斯周刊》(harper"s weekly)中所描绘的那样:“美国人民用热烈的欢呼、万人空巷的奇迹和热情洋溢的问候来迎接这位享有大清一品‘伯爵’、太子太傅、直隶总督等各种称号的长者。”

李鸿章是在当年8月28日乘坐“圣路易斯”号邮轮抵达美国纽约的。当时美国总统克利夫兰正在度假,他闻讯提前结束休假,日夜兼程赶回纽约与李鸿章会晤。

有意思的是,精明的美国人,在热情接待李鸿章的同时,也在借助他访美时产生的“轰动效应”,来做商业宣传,以换取商业上的利益。

说白了,就是用李鸿章来打广告。

第一家用李鸿章来打广告的公司,是著名的《纽约时报》。

《纽约时报》创建于1851年9月18日,售价1美分。《纽约时报》以版面多而出名,动不动就是100多个版面。1983年11月13日,是星期日。《纽约时报》足足出了1572个版面,总重量达4.5千克,相当于9本《新华字典》。

虽然《纽约时报》一直拥有良好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在业界名声很好,但由于经营不善,在1896年时陷入经营困境,负债30万且每周亏损2500多美元,发行量也只有9000份。就在这时候,美国著名的报人阿道夫·奥克斯借了7.5万美元,将《纽约时报》购买过来,挽救了这家创刊40多年的媒体。

为了扩大《纽约时报》的发行量,奥克斯盯上了前来美国访问的李鸿章。

当时,《纽约时报》对李鸿章的美国之行进行了跟踪报道,李鸿章还于9月2号接受了《纽约时报》记者的专访。看得出,李鸿章对《纽约时报》颇有好感。奥克斯灵机一动,把戴着眼睛翻阅《纽约时报》的李鸿章画像印在广告上,配上文字说明:“李鸿章从来没有错过星期天的报纸。”

这广告创意,简直是绝了。放在现在都不会过时。

有了第一家带头,就少不了第二家模仿。

第二家用李鸿章来打广告的公司,是一家叫“约翰霍夫”的老牌营养品公司。这家公司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很有名气。当时美国各大报刊的版面上,总是少不了他们的广告。约翰霍夫公司是怎么借助李鸿章打广告的呢?

他们在美国《哈珀斯周刊》的广告版面上,做了一则广告,上面是大幅李鸿章画像,下面则是李鸿章以自述的口吻,推销约翰霍夫公司生产的麦精:“我是约翰霍夫公司麦精的长期用户,吃了麦精后身体很好,精神很旺。”

麦精就是我们后来很熟悉的“麦乳精”。我很怀疑李鸿章在美国做客时根本就没有机会品尝约翰霍夫公司生产的麦精,至于“吃了麦精后身体很好,精神很旺”云云,更是有“虚假广告”的嫌疑。好在那时候的中国人还没有肖像权保护意识,不然李鸿章找这家约翰霍夫公司打官司的话,没准能赚一笔钱回去。

当然,从积极方面来看,《纽约时报》和约翰霍夫公司乐于借助李鸿章来打广告,一是说明李鸿章在美国名气爆棚,二是说明李鸿章在美国人眼里的形象很好,完全不是风烛残年的样子。

【参考资料:《李鸿章百年前环球访问真实写照》《李鸿章出访欧美大事记》等】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广告,美国,版面,公司,李鸿章,欧美,阿道夫·奥克斯,麦乳精,约翰霍夫,访问,观点评论

今日新鲜事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广告,美国,版面,公司,李鸿章,欧美,阿道夫·奥克斯,麦乳精,约翰霍夫,访问,观点评论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广告,美国,版面,公司,李鸿章,欧美,阿道夫·奥克斯,麦乳精,约翰霍夫,访问,观点评论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