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看清朝古装戏的朋友应该都知道,满清政府实行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剃发易服政策。这可是触及到汉族子民内心最深处的那根弦了——文化认同感。女真人前脑勺剃光头,那是你民族长久以来的习俗,也是满族文化的一种象征。但这可与汉家文化大相径庭。汉人素来讲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这可要了汉家百姓的命了。顺治时期为推行剃发易服政策,汉族子民可没少流血。
可笑的是提出剃发易服政策的人竟然是一个汉人。此人名叫孙之獬,在明朝当了22年的官,可是清军一入关他就投降了满清,更可笑的是他为了向满清表忠心,竟然主动效仿女真人,剃前额、留长辫。更加令人发指的是,他为了迎合顺治帝同化汉人的治汉思想,提出对所有的汉人执行剃发衣服的政策,顺治帝一听,拍案叫好。
一时间,清军天天上街吆喝“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由于一开始政策推行的相当不顺利,后来清廷直接将蓄发的成年男人等同于前朝余孽,一经发现,立刻问斩。并且实行连坐制度,一人不剃,满门抄斩,一家不剃、全村皆斩。当然也有很多抗清义士蓄发明志,宁死不从。由于汉族的文化认同感根深蒂固,满汉两族的文化冲突造成了数以千万计的流血事件,连臭名昭著的扬州十日、嘉定三屠都带有剃发易服政策的烙印。
那么问题来了,满清向我汉民族的核心利益——儒家文化开刀,且手段如此残酷,为何能在明末清初这等乱世站住脚跟,又为何能最终享国三百年呢?
首先说上层建筑方面的原因,自打努尔哈赤建国以来,满清的的统治阶级就从来不排斥其他民族,当然核心权力还是掌握在满族自家人手里。满清最有特点的八旗制度,并不只针对满族,在满八旗之外另设立蒙八旗,清军入关以后又设置了汉八旗。统治阶级不排外,吸纳蒙、汉各民族的仁人志士共享权利。有了共同权益的保证,多民族的抗明统一战线调度起来就轻松的多了。反观明朝,宦官、朋党、藩王各种势力相互掣肘,百信离心离德,朝廷内忧外患,把大明朝弄得是千疮百孔。
文化制度方面,满清全盘延用了明朝的制度,特别是在用人选官的科举制上,满清没有步元朝的后尘,满清的科举是面向全国的,不分民族不分地域,为广大熟读四书五经的汉族学子打通了攀登高堂的上升通道。更重要的是满清的科举采取八股取士,严格控制读书人的思想。在文化教育方面采取高压政策,所有在市面上流通的文章跟书籍必须经过严格审核,只要透露出丝毫的反动思想,哪怕是莫须有的,直接拖出去问斩。导致清朝初年,文字狱大行其道,其案件数量甚至超过历代王朝的总和。最为后人诟病的是,清朝执行奴性教育,凡臣子皆为奴才,叩首必称奴才。
满清入关以后,由于女真人在体量上远小于汉人,清军势必无法消化整个大明江山,于是在地方上采取以汉制汉的策略。满清入关不过十万人,大明幅员辽阔,满清攻城拔寨之际必留下兵力镇守,如此一来征伐兵力势必锐减。再加上深入汉族地域,无法扩充满八旗兵力,就必须从汉人中征集兵力。为此清军成立绿营兵,打造汉族军队为清廷效力。而在针对明朝遗留下来的藩镇势力,清军自觉以现在的实力无法吐并久以坐大的地方势力,遂承诺其在保持原有势力的基础上再赏赐高官厚禄,让其效忠清廷。稳定了地方豪强,清军就能击中军力对付南明朝廷。
还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清廷在文化上对汉族百信的高压政策并不是一沉不变的,在多尔衮扫平地方势力,歼灭南明朝廷,全国局势相对稳定以后,顺势继位的康熙采取了相对宽松的文化政策,并且认同儒家文化的正统地位,除了剃发易服外,对于汉族的其他文化习俗并没有过分的干预,而对其满族文化的宣扬只局限于满族内部。连治理国家的核心群体——文臣武将在文化上都处于开放的态度。可见此时的清廷已经意识到,即便流再多的血,也无法同化儒家文化,想要治理疆域广袤的汉家天下,只能承认其文化的正统性,并逐渐被其同化。
说白了,清朝能享国三百年,其在时下采取的绝大部分政策不可谓不明智,良好的施政最终受益的还是广大的平明百姓,真正撑起整个王朝恰恰也是这些只关心柴米油盐的老百姓。而剃发易服只不过是其诸多良策中的一抹败笔,但是瑕不掩瑜,这项失败的政策并不能撼动满清的统治。归根到底,虽然你剃我发,扒我衣,毁我文化先贤,只要你让我过得好,我就跟你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