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时期。
自小,和珅家门不幸。
3岁时,母亲难产去世,离世前产下亲弟弟和琳。
9岁时,父亲常保去世。
父亲常保为官清廉,没留下什么家产。
继母又脾气古怪。
没了至亲父母的关爱,和珅兄弟两差点成了流浪街头的孩子。
幸好有一位老家丁,和父亲的一个偏房亲戚保护了他们。
和珅兄弟两个才没被赶出家门,从此过上了贫寒的幼年生活。
家庭的巨大变故,对小孩子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
小小年纪的和珅,要么一蹶不振,平凡一生,甚至贫困潦倒;
要么就是因为自己的悲惨生活,而努力奋斗,改变命运,寒门出贵子。
对和珅而言,幸运的是,他成功地选择了后者。
后来,和珅考上了咸安宫官学,有幸接受了教育,掌握了满、汉、蒙古、藏族语言,对汉学、历史有所了解。
在满人中,有这种程度学问的人很少,这就为他后来的发达,奠定了坚实基础。
很快,和珅凭借自己的学识,获得了老师吴省兰、吴省钦的青睐。
也因此,他娶到了当朝大臣直隶总督冯英廉的女儿。
此刻,18岁的和珅,似乎迎来了自己的春天,有了老师、当朝大臣的帮助,自己平步青云的日子就不远了。
但和珅的第一次挫折,很快就来了。
19岁,和珅参加科举。
自己满腹才学,却落榜了。
科举仕途之路,就此断了。
于是,和珅只好承袭父亲留下来的爵位,成为三等轻车都尉,从而有机会进入皇宫,接近乾隆皇帝。
在皇宫蛰伏近四年,在23岁的时候,和珅迎来了一次机会。
有一天,乾隆皇帝坐在车架上,忽然有一个侍卫上奏:云南上奏,缅甸要犯逃跑了。
乾隆皇帝看完奏本,十分生气,说了一句话: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欤?
这句话出自《论语》,意思是:老虎、犀牛逃出了笼子,龟玉在盒子里被毁了,这是谁的过错呢?
乾隆皇帝喜欢附庸风雅,显摆自己的学问。
这时候,他说这样一句话,正是这个用意。
此时,在众人面前,担任侍卫的和珅,得体地回复了乾隆皇帝一句话:典守者不得辞其责!
乾隆皇帝很是惊讶,这个小伙子竟然明白自己的意思——那句话出自《论语》。
于是,乾隆皇帝便有心,想考一考他,说:“你就说说《季氏将伐颛臾》那一章,是什么意思呢?”
和珅从容回答,赢得了乾隆皇帝的赞赏。
最终,和珅晋升为仪仗队的侍从。
他离乾隆皇帝越来越近了。
又过了两年,和珅又迎来一次表现才学的机会。
一天,乾隆皇帝在圆明园读书。
刚好,和珅也陪在乾隆皇帝身边。
乾隆皇帝看的有些着迷,不知不觉中,天色也黑了。
乾隆皇帝看的《孟子》一书,注释是用小字排版的,天色黑了,就看不清楚。
于是,乾隆皇帝就叫和珅去拿灯过来。
和珅躬下身子,问乾隆皇帝:不知皇上,看到哪一句啦啊?
乾隆皇帝说:人之道也,饮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
和珅听完,一口气就背完了,朱熹做的注释。
乾隆皇帝赞叹不已,便继续读下一句,和珅也跟着背这一句的注释。
两人就这样看《孟子》,读了很久。
事罢,乾隆皇帝对和珅更加赞赏:满人之中,对汉学有这样造诣的人,实在是少之又少!
于是,25岁的时候,和珅被乾隆皇帝,亲自提拔为御前侍卫。
自此,和珅就常常陪伴在乾隆皇帝身边,。
久而久之,和珅就掌握了乾隆皇帝的性格特征、处事方法,最终完全取得了乾隆皇帝的信任,前途也越来越光明。
慢慢地,和珅一步一步地,走上了乾隆朝第一权臣的道路。
小结:
和珅幼年家道中落。
幸运的是,他没有因此而颓废,而是努力学习,用才学为自己铺路,为自己的未来成功奠定了基础;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而言,幼年的不幸生活,让和珅更能敏锐地品味到人生百态。
自然,对社会、人性,他理解的比较透彻,从而可以抓住人生中一次又一次的机会——接近乾隆皇帝,吃透乾隆皇帝的一切,抓住步步高升的机遇。
但幼年的贫苦,也在他的思想、性格中造成了一生难以抹去的影响——贪财,或许就是因为过去穷怕了,吃苦吃太多了,最终才会走上歧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