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谥号”,即人死以后,后人根据其生前实际给予的评价性文字,用以高度概括一个历史人物的生平。
一般而言,“谥号”分类较多,可分为“官谥”(朝廷官方给予的追谥)、“私谥”(较有名望的朋友亲属给予的追谥);可分为“上谥”(带有赞美意味的谥号)、“中谥”(中性评价,不好也不坏)和“下谥”(带有贬低意味的谥号)。
随着朝代的发展,谥法逐渐形成体系,追赠谥号逐渐成为朝廷的专属,而追谥的对象也只出现在了朝廷官员身上。于是,“谥号”又分成了三大类:文臣体系、武将体系和文武通用体系。
其中,文臣体系以“文”字开头,一般后跟“正”、“贞”、“成”、“忠”等;武将体系以“武”字开头,一般后跟“宁”、“毅”、“敏”、“惠”等;而文武通用的“谥号”称为“通谥”,以“忠”字开头,后跟“文”、“武”、“定”等。
值得注意的是,“通谥”中的最高等级并非“忠文”,而是“忠武”,究其原因,大概有两个:
1、根据《谥法解》的解释,“危身奉上曰忠,险不辞难”,“忠”字打头的谥号更多用以武将身上。
2、后世之所以对“忠武”谥号如此推崇,更多原因在于诸葛亮的谥号就是“忠武”,兼备文武,方能彰显匡佐巨功。
那么,清朝时期获得“忠武”谥号的大臣,都有谁呢?
清朝获得“忠武”谥号的大臣共有8位,其中汉人7位、旗人1位,全部为武职官员,而且还全部集中于清朝晚期!
杨遇春
杨遇春,一位被后世认为如果能晚死3年,足以改变鸦片战争结局的一代名将!
出生乾隆二十五年的杨遇春,“武举人”出身,身历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可谓见证了大清王朝“盛极而衰”的整个过程。
乾隆四十四年,杨遇春中得“武举”,由预备兵开始自己的仕途生涯,曾多次跟随乾隆朝名将福康安参加平定叛乱的作战任务,乾隆六十年,升为“副将”,品秩从二品。
嘉庆朝时期,杨遇春官至“提督”,获封“一等男爵”;道光皇帝继位之初,加封杨云春“太子少保”、赐“双眼花翎”。
道光六年,杨遇春暂领“陕甘总督”,率兵平定张格尔叛乱,捍卫南疆主权;道光八年,实任“陕甘总督”;道光十年,杨遇春再次平定南疆叛乱,维护国家统一;道光十五年,晋封“一等昭勇侯”;道光十七年,78岁的杨遇春病逝于成都。
杨遇春病逝后,道光皇帝下令追赠“太子太傅”(这个荣誉官职出现在汉人出身,属实不易)、“兵部尚书”(相当于国防部长),追赠谥号“忠武”。
向荣
出生于乾隆五十七年,病逝于咸丰六年,身历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四朝的名将。
向荣的战功主要体现在平定太平天国运动,清朝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江南大营”就出自这位爷之手。“江南大营”被太平军攻破后,向荣便忧愤患病,再加上年事已高,不久便病逝于湖北。
向荣的病逝,带给咸丰皇帝极大的冲击,甚至让其一度迷茫“向荣已逝,谁来固国安邦”。
马玉昆
马玉昆,出生于道光十七年,病逝于光绪三十四年,亲眼见证了晚清时期所有的外来入侵和国内动荡。
马玉昆,曾和左宗棠一块抵御沙俄入侵;曾远赴朝鲜对抗日本;还曾率军抵御八国联军的入侵。庚子之变中,慈禧太后带着光绪皇帝和后宫小主儿们逃往西安,钦命马玉昆护驾同往。
光绪三十四年,马玉昆病逝,光绪皇帝下令追谥“忠武”。
塔齐布
清朝8位“忠武”中唯一一位旗人,隶属满洲镶黄旗,晚清时期还能有此旗人悍将,属实不易。
塔齐布的功绩主要集中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上,曾协助曾国藩创设湘军,力战太平军,收服湖南多处失地。咸丰五年,在著名的“九江之战”中,塔齐布久攻九江而不下,忧愤异常,再加上长期作战不得将息,竟暴死军中,年仅39岁。
塔齐布去世后,咸丰皇帝下令追谥其为“忠武”。
邓绍良
一位真正从“士兵到将军”的励志型名将,兵勇出身,最终官至“浙江提督”,死后获谥“忠武”。
邓绍良,曾效命于向荣麾下,一度被誉为“江南大营第一悍将”,战绩也全部集中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
咸丰八年,邓绍良北太平军围困于安徽芜湖,军中粮草耗尽,邓绍良亲自点火焚烧大营,而后率领亲兵突围,力战而亡,战后甚至连尸骸都没能找到。咸丰皇帝闻听此讯,下令追谥“忠武”。
李续宾
李续宾,嘉庆二十三年出生,咸丰八年战死沙场,8位“忠武”中唯一一位贡生出身的儒将。
道光二十七年,李续宾弃文从武,拜在湘军创始人之一的罗泽南门下,而后成为湘军的一员。罗泽南战死后,李续宾取代其军中位置,成为湘军重要将领。咸丰八年,李续宾遭遇了和老师一样的境遇,被太平军重军围困,力战而亡,所率军队几乎全军覆没。
李续宾力战殉国后,咸丰皇帝下令“以总督例抚恤”,并追谥“忠武”。
张国梁
清朝8位“忠武”中唯一的一位江湖人士,当过凶犯,干过强盗,还曾潜逃出国,后被广西按察使劳崇光招安,以助剿匪。
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中,曾为向荣麾下,还曾有过接连收复四城的辉煌战绩。
咸丰十年,张国梁败于李秀成、陈玉成之手,败退时溺水而亡。
张勋
清朝灭亡后,为表示效忠清室,张勋禁止所部剪辫子,因而也被时人称为“辫帅”。
历史上著名的“张勋复辟”虽然后世多以负面评价,但张勋其人却属实不简单。咸丰十年,张勋于长沙参军,参加过中法战争,参加过中日甲午战争,而后归到袁世凯麾下,担任新军营长。
跟着袁世凯,镇压过义和团,官至“总兵”;而后调入京城,担任御前护卫,曾多次负责慈禧和光绪的外出护卫工作。溥仪登基后,张勋升任“江南提督”,位高权重。武昌起义爆发后,张勋驻守南京,顽抗革命军。凭借着这份忠心,张勋升为“南洋大臣”、“署理两江总督”、“江苏巡抚”,虽然来得晚些,但张勋毕竟赶在清朝灭亡之前成为了封疆大吏。
清朝灭亡以后,不光是孙中山上台,还是袁世凯上台,张勋均表示效忠大清皇室;袁世凯称帝后,张勋虽然也予以了支持,但对清廷的效忠程度依然不减。袁世凯去世后的第二年,张勋率军进入北京,拥护溥仪亲临朝政,收回大权。“复辟”失败后,张勋逃往天津并最终病逝于天津。
闻听张勋病逝的消息后,溥仪下令将其追谥“忠武”,以彰其孤忠!
参考文献:《清史稿》、《清实录》、《湘军志》、《湖南人物年谱》、《清末民国名人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