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乾隆皇帝将时任“书办”的和珅一步到位,直接晋升为“理藩院侍郎”,前往甘肃彻查“甘肃巡抚”王亶望冒赈欺君;王亶望久历官场,京城自然也不少了眼线,等到这个消息传至甘肃,正巧端午将至,王亶望便组织了一场“基层官员茶话会”,准备提前送去甘肃巡抚衙门对本省州县官员的“诚挚关怀”!
王亶望,历史上确有其人,乃系乾隆朝极具代表性的贪官。虽然只是“举人”出身,但王亶望深谙封建官场的为官之道,惯用“用钱开路、行贿送礼、巴结上司”的升官办法。短短数年,王亶望从买来的“知县”起步,身历“知府”、“布政使”并最终由“甘肃巡抚”调任“浙江巡抚”。
乾隆四十二年,乾隆朝真正的朝廷大佬——阿桂亲自出手,王亶望落得斩首下场!
和历史上的王亶望一样,剧中的王亶望也绝非善类,他之所以在这个敏感时刻召集这场茶话会,是有着深层目的的,既必要又必须!
“茶话会”开始,王大人需要铺设一下谈话环境,掩盖一下自己的真正目的:
在座的各位大人,我们同朝为官就是兄弟,也是缘分。各位跟着我王某人在西北当差也好多年了,这常言说“一任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但这说的不是咱们甘肃!我们这些人哪,跟富庶之乡的官员都是没法比,天地之别。我们甘肃穷啊,除了要养活千万百姓之外,还要不遗余力地为地方办好事办实事。各位大人的清贫,我王某心中有数!
身为“甘肃巡抚”,王亶望不光要为一省百姓谋福利,通省官员的福祉也需要其特别关注。如今,这帮跟着王亶望任职西北数年的官员,非但没有落得“十万雪花银”,反而个个清贫,王亶望心有惭愧也在情理之中。
一句话,王亶望良心发现了,认为官员们受苦了。这就是这场“茶话会”的谈话基础,就是王亶望今天要完成的目的——官员清贫如此,我身为一省抚台,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我需要补偿一下大家了!
只是,像王亶望这类贪官真就会良心发现?
当然不会!
良心,对于一个贪官而言,尤其是一个高级别贪官而言,太奢侈!
那么,王亶望为何会想到弥补一下大家呢?
铺设好谈话环境以后,王亶望开始寻找在座官员的“清贫典型”,用以表现自己对手下官员的时刻注意和真挚关怀,更用以戳中在座官员的软肋:
闵鹤元闵大人、孟衍泗孟大人,他们二位雇不起轿夫,改骑骡子了,辛苦你们了!张掖县的陶士麟陶大人,陶大人的老父过世,也只能薄棺浅葬、草草掩埋,想来都让人心寒哪!
好了,王亶望的目的出现了!
两位雇不起轿夫的官员,一位薄棺浅葬老父的官员,有着较为明显的共同点——清贫;而导致清贫出现的原因也只有一个,那就是清廉。
再根据后面剧情的介绍,这些官员均为“知州”、“同知”和“知县”等基层州县官员。
结合两方面的信息,我们就能理解这些官员被集中起来开会的原因了!
这些官员之所以不贪,有着三方面的原因:一是自身清廉,不想贪;二是级别太低,没资格贪;更重要的是,王亶望冒赈敛财以后,这些基层官员也没资格分赃。可不管什么原因,这些清贫的官员都可能成为和珅来到甘肃查案的突破口。
人家不贪不占没分赃,凭什么替你隐瞒罪过!为了掩盖自己冒赈贪腐的事实,王亶望才会将这些“异类”官员召集起来,一次性喂饱,以达到封口的目的!
明白了王亶望的目的,我们再来看其随后的谈话,就能体会出不一样的味道:
列位大人都很清贫,各家有各家的苦啊,王某人都知道!是我对不起大家,今天借这清酒一杯,就算我王某给诸位赔罪了!
先找三位具有代表性的清贫官员,引起在场官员的共鸣;再将这种清贫出现的原因揽到自己身上,就能迅速赢得官员们的拥护和支持。这叫“见你渴,递上水;见你穷,递上钱”,此时的王亶望最需要的就是一个能够将银子送出去的理由。
现在,理由有了,你们穷,而且这个穷还是我这个巡抚的责任。如此,我再给你们点钱,还有毛病吗?
既然没毛病了,王亶望开始分钱:
民以食为天,这是终古不变的道理。当官的也是人,也要吃饭,马上就要到端阳了,为了让大家能够过一个稍稍宽裕一点的端午节,本抚决定将藩库提留的九十万两银子作为冰炭之资,发给大家!
这里,我们需要解释一下两个名词:提留和冰炭银。
“提留”——地方官府能够自主支配的赋税收入;“冰炭银”——夏天需要冰块降温、冬天需要炭火取暖,“冰炭银”就是用来购买冰块和炭火的银两。当然,这只是明清时期官员用以掩盖“收贿受贿”事实的“美其名曰”。
给的钱是地方官府能够自由支配的“提留款”,给钱的名目是无伤大雅的“冰炭银”;再加上王亶望之前的铺垫,面对这些白花花的银子,谁还会拒绝,谁还舍得拒绝!
一切准备就绪,接下来就到了激动人心的分钱时刻。之前我们曾说过,等级制度乃系封建皇权社会的基本制度,巡抚衙门给基层官员分钱更需要“等级制度”保驾护航。
按照级别高低,巡抚衙门的书办开始宣布分钱明细,可这位书办的开场白却值得我们格外注意:
各位大人,我是代上宪宣读官册,就不避名讳了!
细节啊,同志们!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能遇到各方面都不突出但却能平步青云的佼佼者,其实,这类人最大的本事就是对细节的恐怖处理能力。
这位书办即使不说,在场官员也都知道他是“代上宪宣读官册”;就算官员们没想到这一层,这种分钱的官册宣布也肯定不会得罪人;但人家强调了这一句就能给自己大大加分,就能给在场官员留下深刻印象,等到他到下面办差或者有事求到基层官员,自然会事半功倍。
为什么有些人能左右逢源、上下通吃,总能在领域内混得风生水起?
注意人家的细节处理,注意人家的说话方式,注意人家的谨慎小心!有些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有些事,做起来容易但坚持下来难;你坚持坚持试试,会有惊喜的!
只是,等到书办宣布“知县陶士麟,冰炭银六千两百两”的时候,陶大人却站了出来:
中丞大人,卑职不能领受啊!列位大人,古人云:天地万物中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万难领受啊大人!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出自苏轼的《赤壁赋》,但这不是重点,重点在于这句话为何没能流传下来;或者,流传下来为何没能让上位者牢记于心呢!
范围太大、话题太深,不便深入,我们直接来看王亶望的回应:
好,陶大人有骨气,穷也穷个硬朗!既然不愿领受,我也就不强求了!
像王亶望这种贪官怎能理解陶大人的坚持,但他为何就如此轻易地同意了陶大人的坚持呢?
直接发火,当面争吵,那都是小孩子的基本操作;上位者,尤其是高级别的上位者,永远都是“当面哈哈笑,背后捅刀子”。所以,只要得罪了领导最好别相信他会宽宏大量,如果不能及时挽回就要做好一切冲击准备!
陶士麟的清廉坚持被王亶望看成了“一人向隅,举座不欢”,换句话说就是“大家都贪,你凭什么清廉”!于是,根据王亶望的指示,“甘肃布政使”吴大人专门为陶父修缮了坟茔,并详细交代了修缮款项明细:
汉白玉石料,连同脚夫搬运是三千两;建造凉亭是两千两;刻石刊碑、木工土石是一千二百两;共同是六千二百两,刚好是陶大人应得的冰炭银。陶大人,这银子可是花在你老爹的坟上了,你不会不认账了吧!
众人皆醉的时候,你就算清醒也只是你自己认为的清醒,毫无意义!
星星之火真能燎原?烛光之火真能照亮黑暗?
注意,这是理想,和现实相差很远很远的理想!
(本剧仅对电视剧《乾隆王朝》的剧情解析,并不牵扯真实历史,烦请看官辨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