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清朝嘉庆十九年,即1814年正月初七日,嘉庆皇帝收到了一份奏疏。
奏疏是吏部侍郎吴璥写的。吴璥在奏疏中提了一个建议:为了平衡收支,填补财政缺口,建议朝廷恢复捐官的制度。嘉庆皇帝将奏疏交给户部讨论。户部是朝廷的钱袋子,他们最有发言权。不过,户部对于是否恢复捐官制度,也有不小的争议。潘世恩、苏楞额等人同意暂时恢复捐官制度;卢荫溥、桂芳、赵秉冲等人建议此举不妥。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嘉庆皇帝也拿不定主意,随即让命曹振镛、托津、铁保、英和再研究研究。研究的结果是,曹振镛、托津、铁保三人认为恢复捐官制度可行;而英和则认为恢复捐官制度弊病很多,不如恢复名粮和多开矿厂。
皮球踢回嘉庆皇帝那里。嘉庆皇帝最后拍板,批准吴璥的建议,恢复捐官制度。
二
就在嘉庆皇帝批准恢复捐官制度那一年,英国发生了一件大事:制造出世界上第一辆火车。
制造出世界上第一辆火车的人叫史蒂芬森。
史蒂芬森于1781年6月9日生于诺森伯兰地区(现在的纽卡斯尔)的华勒姆村,父亲是煤矿上的蒸汽机司炉工,母亲没有工作,一家8口全靠父亲的工资收入生活。由于家庭贫困,史蒂芬森在8岁时就工作了,14岁时就成为父亲的助手。那时候,煤矿上已经有了铁轨,可是行走在铁路上的车大部分是使用马匹拉动,效率很低。后来,英国发明家瓦特发明了蒸汽机。受此影响,史蒂芬森打算设计一台在铁轨上行走的蒸汽机车。
1814年,史蒂芬森经过反复试验,成功制造出一台叫做“布鲁克”的蒸汽机车。布鲁克可以带动8个车厢,载重约30吨。史蒂芬森亲自驾驶这台蒸汽机车。当蒸汽机车伴随着巨大的轰鸣声,喷云吐雾地疾驶而来时,大地在微微颤动,让围观的人群都惊呆了。
由于蒸汽机车的烟囱直往外喷火,人们就给这个庞然大物取了一个名字叫“火车”。
火车的发明,对于英国工业革命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火车也成为工业革命的重要标志和关键工具之一。当火车广泛被用于交通运输业时,人类进入了“火车时代”。
三
捐官,指士民通过向朝廷捐款捐物获得官职,说白了,就是合法的“买官卖官”。按照捐官制度,除去犯人和包衣,无论你是哪个阶层的人,是不是目不识丁,只要你用银子开道,一定可以买到一官半职。雍正时期的直隶总督李卫,就是靠捐官步入官场的。
毫无疑问,捐官制度有着各种弊病,最直接的弊病就是官员腐败、贿赂公行、贪污成风。吏治一坏,盗贼四起,整个社会就会陷入灾难状态。对于这一点,连嘉庆皇帝都心知肚明。所以,他在宣布恢复捐官制度时也明确表示,鉴于朝廷每年在军需、河工各项动用方面开支浩大,导致国家财政入不敷出,只好暂时恢复捐官制度,这是一种万不得已的办法,而非势在必行。
嘉庆皇帝还告诫各位大臣,食君之禄,忠君之事。你们如果在济军需、河工方面有切实可行的办法,只要提出来,立即停止捐官制度。
四
那么,清朝为什么不像英国那样,进行工业革命,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大国家财政的“蛋糕”呢?简单地说,清朝在政治制度、经济基础、科学技术等方面缺乏工业革命的土壤。
在政治制度上,清朝还处于封建社会,工商人士还处于社会最底层;在经济基础上,占主导地位的仍然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科学技术上,受科举制度的英雄,大部分精英醉心于对《四书五经》等传统儒家文化的研究,对自然、科学技术等发现仅出于好奇心,没有深入研究……
其实,当嘉庆皇帝让大伙儿讨论是否恢复捐官制度时,吏部尚书英和就提出了一个很好的建议:多开矿厂。如果这个建议得到批准,必将促使大量矿厂如雨后春笋一般出现;大量矿厂的出现,一方面会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会倒逼科学技术的更新。世界上第一辆火车,不就是受到煤矿产业的刺激应运而生吗?
可惜,嘉庆皇帝以开矿“流弊很多,实不可行”为由,一口否决了英和的建议。清朝又一次错过了工业革命的良好机遇。
【参考资料:《清实录》《世界火车百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