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一朝,九子夺嫡的皇储之争,应算作一大污点。刚满周岁便被立为太子的皇次子胤礽,原本拿了一手好牌,有很大的机会荣登九五,继承康熙的基业。可是,这一切,都在康熙五十一年十月幻灭。这是康熙第二次废黜胤礽的太子位,将其禁锢在咸安宫。
在那之后,其实,曾有很多官员上奏疏,请求康熙再度建储。其中,也曾有官员为胤礽求情,请求康熙复立其为太子。可最终都没能成功。
康熙五十二年,刑部主事赵申乔上奏,请立太子。康熙以“立皇太子事,未可轻定”为由拒绝。
康熙五十六年,有大学士王掞请立太子,数日之后,又有接连八位御史上疏请立太子,康熙因疑心此中关联,有结党之意,便将奏疏扣下不回。
若说,以上两次奏请立太子,康熙虽心中存疑,但并未发难,那接下来发生的事儿,他的回击就很有力了。这是因为,大臣不止请立太子,还请求复立废太子胤礽。
康熙五十七年二月,翰林院检讨,兵部侍郎朱都讷之子朱天保上疏,请求复立太子胤礽。这一上疏,惹得康熙龙颜大怒。康熙将其召来,怒而责骂,最后,竟将其处斩刑。不止于此,连其父兄亦受牵连,兄亦坐斩,父则被革去官职,交步军统领以枷刑示众。
康熙六十年三月,大学士王掞再度请立太子。与康熙五十六年相同的是,这次,王掞上疏后的数日,又有十二位御史接连上奏,为之“助阵”。与康熙五十六年不同的是,这次,王掞惹毛了康熙。
那是在康熙六十年的丙子,康熙专门发了一则书谕,用来表示对王掞的不满和愤怒。康熙言及,王掞和他的先祖王锡爵(明万历二十一年到二十二年的首辅)一样,以“力奏建储之事为荣、常夸耀于人、不知羞耻”。
除此之外,他还历数了一下明朝时候,王锡爵奏请神宗立嗣明光宗朱常洛的事情,以及明朝后续大动荡。仿佛明朝之亡,始于王锡爵!这个在笔者看来,稍有不靠谱的观点,成为康熙攻击王掞的依据,然后发出了“朕本无诛戮大臣之意、大臣自取其死、朕亦无如之何”的感慨。只是,上谕中虽言辞激烈,但最后,康熙却没有杀王掞,而是将他贬谪军前,但念其年老,由其子代行。
那么,正若标题中所写的那样,有这么多的大臣希望康熙能够复立废太子胤礽,那康熙为何没有答应,反而十分愤怒呢?
其实,这个答案,写在康熙五十二年回复赵申乔的那则上谕,以及斥责王掞的这则上谕中。前者上谕中言及,“允礽(胤礽)仪表、学问、才技俱有可观,而行事乖谬,不仁不孝,非狂易而何?”后者上谕所载,“二阿哥两次册立为皇太子、教训数十年、不能成就。朕为宗社及朕身计、故严行禁锢。”
所以说,康熙是真的不看好胤礽,并非不看好他的仪表、学问、才技,而是不看好他的为人处世,更不看好他最看重的仁孝!所以,才作罢!
参考史料:《清史稿·列传七》《清实录康熙朝实录·第24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