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的父亲林如海,出身四代列侯之家。出场时是前科探花,任兰台寺大夫,被钦点扬州巡盐御史,最终死在巡盐御史任上。
林如海的这份履历,究竟怎么样呢?说实话很耀眼,但却并没有特别了不起。
林家四代列侯,就是侯爵。但同为侯爵等级也不一样。
比如史家的保龄侯,当初史公位居尚书令,他这侯爵就是第一等。
类似萧何的酂(cuó)侯,张良的留侯,如果不是文臣“功业”不如武将,同为汉初三杰就算不如韩信封王,起码也会封国公。
史公的情况与萧何一样,没有封国公,只是不如宁荣二公那样浴血沙场罢了。
但史公的尚书令为一朝宰辅,在朝廷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又不是其他侯爵可比。
林如海的父亲原本没有爵位,林家侯爵只传三代。皇帝又额外开恩加赐承袭一代。但这种“恩侯”就不如之前,更多属于名誉性质。
正因为皇帝赐林家恩侯,林如海才能够以末代侯府小侯爷的身份,迎娶荣国公的嫡女贾敏。
否则以他没有世袭和官职的“白身”,不可能迎娶国公的女儿,这与书香门第无关。
就以书香门第论,林家也比不得李守中的国子监祭酒之家清贵,这都是事实。
当然,类似比较本就吹毛求疵。贾家为当时公爵,贵族中仅次于皇族的存在。
史公高居尚书令,更是为臣子巅峰,领袖群臣。
李守中的国子监祭酒,更代表读书人的清贵巅峰。
林家也没必要如此比较。起码荣国公会将女儿嫁给林如海,就表明对林家和林如海的看重。
林如海也不负众望,三十多岁就高中探花郎,相当于全国公务员考试的第三名,这就很厉害了。
科举兴起于隋唐,最初也是举荐制。直到武则天后期才开始寒士崛起,宋代科举成了文官的主要选拔机制,延续到明清达到高峰。
林如海能在每三年一次的科举考试中获得第三名,是实打实的考试牛人。
而且明清两代,科举头甲三名可以直接进入官场。
林如海及第后任兰台寺大夫,相当于翰林院编修,从事诰敕起草、史书纂修、经筵侍讲等。一般为正七品。
翰林院最了不起的地方,是被称为储相的摇篮。尤其明代要成为内阁大学士,必然要有翰林院的经历。
林如海高中探花郎,就算拿到了通往保龄侯史公尚书令高位的资格。
当然,此时他还距离十万八千里,也有可能一辈子到达不了。
古代科举有个奇怪现象,真正最后官居一品的,往往不是头甲三名。
有学者统计过历朝历代的头甲三名和当朝宰辅、大学士,基本上并无直接关系。
也就是说学习好,不表示官做得好。
能够兼得的人凤毛麟角。有名的就是明朝那个连中三元的商辂,高居内阁首辅大学士。
而历史上有名的宰辅,不提王安石、张居正这些人,就是明代那些风云首辅们,大多都不是前三甲。而是贾雨村这类的二榜进士出身居多。
林如海虽中得探花郎,并不表示他能笑到最后。
事实证明林如海确实出了问题。
《红楼梦》的皇帝才新登基不久。林如海是他钦点的探花郎,又钦点出任扬州巡盐御史,可见圣恩隆重。
林如海如果能在巡盐御史位置做好,再得以回到朝中,势必将打开升迁之路。
可惜,林如海不过四十多岁,却死在了巡盐御史任上。
作为林黛玉的父亲,林如海肯定是清官,也肯定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从贾宝玉讲述的“小耗子偷香芋”故事来看,林如海在巡盐御史任上,确实查出两淮盐业官员们的贪污大案,并因此受到报复。
林家一家三口死在巡盐御史任上,林如海大题小做委托贾雨村护送林黛玉进京,实则避难。都表明他遭遇了非常严重的人生和仕途危机。
读书人有理由相信,如果林如海能不死,他的前途不可限量。
但是,从妻子贾敏死后,林如海对女儿林黛玉吩咐的话来看,他是抱着“必死之心”的。
(第三回)“汝父年将半百,再无续室之意,且汝多病,年又极小,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今依傍外祖母及舅氏姊妹去,正好减我顾盼之忧,何反云不往?”
林如海讲这种话就相当于遗言。不但放弃了女儿,更放弃了生命,甚至连林家传宗接代都不顾。自然也放弃了个人前程,只是一心求死。事实也果然如他所愿。
所以,林如海肯定是个好官,却不是个好政客。他缺少必要的名利上进之心。
林如海对人生自暴自弃,表明他志不在此。有此心注定做不好官,更别提位极人臣了。
与林如海比较,贾雨村虽然不是头甲三名,但却最能做官。
他当初不过二甲进士外放地方,几年就做到了四品知府,比林如海强多了。
而罢官后多方奔走终于复职,没几年就调任京城,官居大司马参赞军机。
兵部尚书为宰辅之下第一集团人物,距离巅峰只差一步。
贾雨村肯定不是个好官,学习成绩也没林如海好。但他却如历史上那些巅峰忠臣一样,是合格的政客。
所以他能官居二品,林如海却只是从六品和正七品。
假如林如海和贾雨村是同科进士,二榜出身的贾雨村,肯定要比头甲探花郎林如海走得更高。
这就像王安石,司马光都能位极人臣,学习更好的苏轼则不能。
以上观点根据《红楼梦》80回前故事线索整理、推论。
文|君笺雅侃红楼 插图|清代画家孙温《绘全本红楼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