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20年7月25日傍晚,住在避暑山庄烟波致爽殿的嘉庆皇帝,病情突然恶化,还没等众人反应过来,就龙驭上宾了。嘉庆是7月18日从北京出发的,天气虽然炎热,他却激情满满,在翻越广仁岭时,来了个策马奔腾,结果出了一身大汗,从此就开始不舒服,等他到达避暑山庄时,已经有明显的中暑症状了。
本来赤日炎炎,中暑也是寻常之事,嘉庆也就没有太在意。根据《清实录》记载,7月25日这天白天,嘉庆还在处理政事,任命了两名官员。只是到了傍晚,情况才出人意料的急转直下。也是根据《清实录》的记载,嘉庆临终前口谕绵宁为皇太子,大家又从嘉庆身边找到了立储谕旨,与口谕相吻合。就这样,气氛虽然有些紧张,但大清帝国最高权力的交接,却在有条不紊中完成了。
不过,根据亲历此事的军机大臣戴均元的墓碑记,再结合《清史稿》戴均元、托津、禧恩等当事人的列传,我们可以发现事情并不像实录说的那么平静:首先,嘉庆驾崩的很突然,根本没来得及安排后事;其次,当时很慌乱,连立储遗诏都没找到。这也就带来了一个大问题:究竟由谁来即位呢?
当时,嘉庆有四个儿子,分别是皇次子绵宁、皇三子绵恺、皇四子绵忻、皇五子绵愉。绵宁是嘉庆第一个皇后喜塔腊氏所生,也是嫡长子,喜塔腊氏1797年去世后,改由现任皇后孝和(钮祜禄氏)抚养,成为孝和的养子。而绵恺、绵忻则都是孝和的亲儿子,至于绵愉那时只有六岁,母亲是如妃,基本已无即位的可能。
而这四个儿子中,优势最大的是绵宁,首先他是嫡长子,虽然满清没有嫡长子即位习俗,但如果没有立储遗诏,嫡长子将是很有利的身份;其次,在嘉庆所有儿子中,绵宁算是最优秀的一个,尤其在天理教徒攻入紫禁城的叛乱中,绵宁所表现出来的机智果敢,已深得众望。可以说,绵宁即位已是呼之欲出。只不过,没有大行皇帝的口谕,也没有大行皇帝的遗诏,这皇位总是缺乏合法性的。
大家都知道,为避免皇子争夺皇储,雍正发明了秘密建储法,即将立储谕旨藏入正大光明匾额后,秘而不宣,待皇帝弥留之际再揭晓答案。嘉庆当然也按这个规矩操作,只是天理教攻入紫禁城后,让他觉得紫禁城也不太安全,因此,出门时经常将谕旨带在身边。而在避暑山庄没有找到谕旨后,大家又认为或许谕旨还在正大光明匾额后。于是,立即差人向在北京的孝和皇后汇报。孝和得到消息,也顾不上悲伤,马上找人去正大光明匾额后寻找,只是什么也没找到。
此时,一个巨大的诱惑摆在孝和面前:在没有遗诏的情况下,究竟由谁即位,作为嘉庆的皇后,她的意见是很重要的。难得的是,她并未偏向她的两个亲儿子,在未找到立储遗诏后,她立即给在避暑山庄的绵宁发出懿旨,要求他即使没有遗诏,也要马上登基。收到懿旨后,绵宁非常欣慰,而也就在这个时候,一个小太监献上一个金匣子,说这是嘉庆让他保管的。大家立即打开,也终于找到了立绵宁为皇储的遗诏,绵宁就此登基,是为道光帝。
可以说,在巨大利益诱惑下,孝和是非常冷静的,她清楚她的丈夫看好绵宁,而遗诏只是暂未找到,如果她铤而走险,立自己的亲儿子为帝,若遗诏再被找到,她将如何收场?况且,她的这两个儿子确实不争气,绵恺喜爱皮黄,是个戏迷,绵忻喜爱古籍,是个书痴,哪一个都不是当皇帝的料,所以,最佳的选择,就是立绵宁为帝。而绵宁也知恩图报,此后三十年,一直待孝和如亲生母亲一般。
本来,事情就此结束,也可谓有惊无险,结局圆满了。可偏偏道光是个完美主义者,总是介怀嘉庆没有亲口说出传位于他,便干起了画蛇添足的事。找人修改实录,将他即位过程美化,这倒没什么。但他又干了一件弄巧成拙的蠢事:安排托津、戴均元等四位顾命大臣,以嘉庆在弥留之时的口吻,写了一个遗诏,并颁行天下。
这遗诏要是没有纰漏倒也罢了,可偏偏遗诏中嘉庆自己说对死在乾隆出生地很欣慰,这可惹来了大麻烦。原来官方一直说乾隆出生在雍和宫,而民间一直有乾隆来自民间的说法,这遗诏等于坐实了民间的传闻。遗诏已经颁行天下,覆水难收,勃然大怒的道光找托津等人问罪,托津说他们是依据嘉庆《御制诗文初集》写的,里面注释中说乾隆出生于避暑山庄。道光则说,这是注释错了,应从高宗实录找出处,并以此为理由将四人全部罢免。
事情的吊诡之处在于,遗诏是道光审核通过,才颁行天下的。这件事不仅让乾隆的身世笼上了神秘色彩,也让外界对道光即位的合法性再次起了疑问,毕竟托津、戴均元等四人是顾命大臣,是道光即位的全程见证人和参与者。如今,道光皇位坐稳了,将这四人罢免,给人种下了即位另有隐情的印象。所以,越想完美越不能完美,道光弄巧成拙,越描越黑,拐带着自己爷爷的身世都成了街头巷尾的谈资,也只能怪自己愚蠢了。(文/澹台卓尔,参考史料:《清实录》、《清史稿》,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