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是满族建立的王朝,由于是少数民族政权,导致清朝很排外,而且对汉族大臣防范很严格。就是在最开明的康熙朝,朝廷里掌握实权的汉族大臣也并不多。到了晚清,由于慈禧掌权,妇道人家,更是见识短浅,争权夺利是一把好手,开放发展、学习先进、治国理政却一样都不行。
在她的领导下,占据帝国权力核心的满族大臣和皇亲国戚一个个都是守旧派,思想顽固,冥顽不灵。但是,在这其中,却有一个例外,这个人就是奕,此人是道光帝第六子,虽然是皇族,但是他思想开明、能力很强,掌权期间重用汉族大臣,支持地方督抚发展洋务。晚清时期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就是在他的主导下推动起来的。
咸丰帝死后,恭亲王奕訢和慈禧联合发动了辛酉政变,一次性解决了顾命八大臣。政变成功后,最高权力发生了变动,其一是确定了两宫太后垂帘听政的先例;其二是奕訢任议政王,在军机处行走,加上原有的主持总理衙门,集内政外交大权于一身。
同治初年,由于东太后慈安不太管事,而西太后慈禧在政治上还不够老练,所以凡事都依赖奕訢做主,主导权完全掌握在奕訢手中。可以说,这个时候奕訢迎来了他的黄金时代。也就是在这个时期,奕訢开始主持推动洋务运动。
奕訢推行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和实施办法,大致经过了练兵、制器和育人三个阶段。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自强之术,必先练兵;练兵又以制器为先;制器又须以天文算学为"。这个宗旨就是洋务运动的主体思想。
练兵方面,奕訢认为武器装备落后是两次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之一,因此他从训练京营开始,为军队提高战斗素质,适应西式作战方法开辟了新的途径。在奕訢的倡导下,练兵工作得以开展,旧式军队得到初步改造,奠定了军事近代化的基础。
制器方面,由于奕訢急于练兵,原拟先向外国购买武器装备,并委托总税务司李泰向英国购买军舰8艘。然而,李泰为了掌握军权,私自与英国阿思本舰队司令订立协定,此举有损中国主权,最终导致计划破产。此后,奕訢决心设厂自制。
同治三年五月,奕訢正式提出"练兵以制器为先"的纲领,主张:"宜乘南省军威大振,洋人乐于见长之时,将外洋各种机利火器实力讲求,切不可偷安苟且,坐失机宜。"这一主张很快得到了地方实力派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人的响应与实施。此后几年,陆续出现了大型制造船炮的军用工厂,如江南制造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等,这些军事企业都是在奕訢的倡导、鼓励下创建起来的。
育人方面,奕訢也十分重视。同治元年(1862),创建了同文馆。同文馆最初的职责是培养翻译人才。后来随着练兵、制器的逐步开展,奕訢深感培养技术人才的重要性。他说:"今中国议欲讲求制造轮船机器诸法,苟不借西人为先导,俾讲明机巧之原,制作之本,窃恐师心自用,枉费钱粮,仍无俾于实际"。因此,在同治五年(1866)奕訢奏请于同文馆添设天文算学馆,并陆续增开化学、格致等馆,将同文馆建成清代第一个培养科技人才的近代教育机构。与此同时,同文馆还翻译一大批西方科技书籍,传播了近代科技知识。
奕訢主持洋务运动前后25年,为同治中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然而,奕訢虽然开明、能力很强,但是在权力争斗中,却败给了慈禧。慈禧干别的事一塌糊涂,但是在权力斗争方面却是高手。一生在官场上浮浮沉沉,都拜慈禧所赐。
光绪十年(1884年)三月十三日,慈禧太后借口奕"萎靡因循"免去他的一切职务,史称"甲申易枢"。从此之后,奕訢在政治上再无作为。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四月初十日,奕病逝,终年六十七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