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这青苔碧瓦堆,俺曾睡过风流觉,把五十年兴亡看饱。——《桃花扇》
发生于上个世界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在造成人类巨大伤亡的同时,也使世界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这所有的变化中,最令人的惊诧的,就是从废墟中重建的德国,在战后居然快速超过了战前赫赫有名的“日不落帝国”—英国。
要知道,英国可是二战的战胜国,而战前拥有的疆域也达到了历史上的巅峰,全球遍布着它的殖民地,仅有22个国家没有遭到英国人的侵占。
这声威赫赫的“大英帝国”,战后怎么就快速没落了呢?原因主要有三个:自身资源的劣势、殖民地的独立浪潮和国际关系的变化。
再而衰,三而竭的“大英帝国”
我们都知道英国是个岛国,他所有的物资供给几乎都需要依靠海运来维持。二战爆发前,每年通过海运输入英国本土的物资就达到了每年5000万吨。
由此,战后英国经济的恢复相对其他国家就有个比较致命的问题:它的生产、输出效率太慢。
它首先要不远万里把物资从殖民地运过来,在本土生产了之后,再不远万里把工业品卖出去,这一来一回倒腾的,平白增加了一倍的运输成本。
也许有人会说,可以在当地建厂啊!没错,是可以,但是原子弹它敢放异国造吗,机密的重工业敢放在异国造吗?
所以,当它的疆域达到历史疆域面积最大的时候,英国本土的资源却不足以支撑其霸权。
假如这一切发生在和平时期,英国或许可以撑一段时间,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战这样的大战,让英国的殖民地也开始变得不稳当。
曾经的马仔想要自立门户
英国为了获取战争的胜利,动员了大量的殖民地人力和物资。而为了实现高效动员殖民地的目的,英国人不得不开始拔高殖民地的地位,让殖民地的人员参与到战争筹备的相关委员会当中去。这就让殖民地获得了一定了政治话语权。
与此同时,英国人为了获得更多的资源。他们还必须鼓励殖民地的经济发展。中国古代的政治家管仲曾说过:“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于是,战后的英国就出现了这样的情况:经过战争洗礼的英国本土,百废待兴,急需重建;然而殖民地的经济实力却逐步提升,并且拥有了一定的政治话语权。
所以,尽管英国成为了二战的战胜国,但是因为其内部资源不足,使英国对殖民地的管控力度逐步衰减;与此相反的是,殖民地的经济却在战争中得到了发展,而且还拥有了一定的政治话语权。这就使得殖民地独立的热情,越来越高涨,大英帝国的内部渐渐开始分裂。
不过,内部不稳确实会导致英国慢慢走下坡路,但是这个下坡路会有一个较长的周期。而让英国快速衰落,把这原本漫长的下坡路走得“又快又好”,则是因为国际关系的变化。
英美苏三者之间复杂、错乱的关系
当盟军在诺曼底成功登陆的时候,战争的走向其实已经很明显了,希特勒的灭亡之日可待,盟国不可避免的开始要为战后开始考虑。
英国当然是想继续维持欧洲霸主的地位,为此还力挺戴高乐入主法国,以期在欧洲获得更多的话语权。不过,英国人漏算了致命的一点:此时的欧战局势早已明朗,而太平洋战场依然硝烟弥漫。
美国人攻打日本硫磺岛,扔下了好几万的伤亡,这巨大的伤亡让美国人不得不有所考虑。为了降低美国的伤亡,美国人寄希望于苏联从中国东北出兵,使得日本陷入多线作战,从而获取太平洋战场的胜利。
然而美国人拉拢苏联的态度,使得苏联产生了异样的想法:如果美苏合作,是不是可以在欧洲欺负一下英国呢?
同时,美国人也有自己的小九九,他们认为英国人依然是世界疆域最大的国家,尽管美国在经济上占据优势,但是战后的英国拉拢欧洲国家对抗美国的话,美国人想要主导世界秩序的计划,就只能破产了。
因此,因为英国早已衰落,但头上依然顶着“日不落帝国”的荣光。所以,苏联仍不住想趁机占占便宜,美国人也不愿意英国人恢复到战前的强盛,甚至于为了拉拢苏联,他们还拒绝禁止苏联向西扩展。
由此可知,战后的内外环境对于英国来说是相当不利的,内部资源不足而且殖民地还在闹独立,外部美苏都想占占便宜,美国人甚至还逼迫英国人解冻殖民地的资金使用限制,使殖民地可以购买美国商品。
在这三个因素的相互影响之下,英国战后快速走向没落,也就不足为奇了。
参考文献:《二战后期英国欧洲战略简析》、《1942~1943年美英的战略分歧及其影响》、《试比较1943-1944年英美对欧洲战略的异同》、《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英美军事战略的历史考察1919-1945》、《1945-1955英国防务战略研究》
说明:文中所用图片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