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新鲜事 热点 杨官寨遗址是关中地区发现的规模最大的新石器时代庙底沟文化聚落遗址

杨官寨遗址是关中地区发现的规模最大的新石器时代庙底沟文化聚落遗址

杨官寨遗址位置图

在渭河流域半坡文化兴盛发展的同时,晋陕豫交界地带也发展出一支特色鲜明的地方性文化——庙底沟文化。距今6000-5500年前庙底沟文化,随着农业和定居生活的日趋稳定,聚落分布已相当密集,大规模的聚落群和群落等级分化开始出现,对史前中国具有显著的影响,最终形成了“文化意义上最早的中国”,地处关中平原的杨官寨遗址正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5500年前的“中国最早城市”

在西安市高陵区泾渭两大河流汇合处西北约4公里的泾河北岸一级阶地上,坐落着目前庙底沟文化发现的唯一保存完整的环壕聚落——杨官寨遗址,这是一座距今5000多年前的规模超巨大的史前聚落,也是目前关中地区面积最大的一处环壕聚落遗址。所谓环壕聚落,是大型人类聚居地,也是城市的肇源。从这里,依稀可以管窥“中国最早城市”的模样,看到数千年城市文明的起源。

杨官寨村本是西安市高陵县姬家乡的一个普通村落,多少年来,这里的大部分村民都以务农为生。此前也有考古工作者曾在杨官寨附近勘查,但人们从未发掘出新石器时代的先祖们(距今约6000年前)在此休养生息的证据。本世纪初,西安市政府规划在渭河北岸的区域打造泾渭工业园区,在以配合长庆集团、陕汽集团为主的建设项目的前期文物勘察过程中,首次发现了杨官寨遗址。

随后,考古工作者们对该遗址分布进行了核查、定位及持续的研究工作,收获了一系列重大考古发现和成果。根据研判,杨官寨遗址是关中地区发现的规模最大的新石器时代庙底沟文化聚落遗址,具有极高的考古研究价值。

杨官寨遗址出土的陶器

2004年5月起,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该遗址进行了大规模发掘,发掘面积超过17000平方米,发现房址49座、灰坑896个、壕沟9条、陶窑19个、瓮棺葬33个、墓葬45座、水井5口,出土各类文物7000多件。

重大的发现是杨官寨遗址环壕,其周长达1945米,壕内面积245790平方米,规模巨大,相当于34个标准足球场。保存如此完整、规模如此巨大的庙底沟时期环壕聚落遗址在这之前从来没有发现过。结合之前的半坡遗址,之后的周秦都城等,说明这一带泾渭流域的西安地区一直是人类繁衍生息的中心之一。

环壕在远古的石器时代一直是古人用于防御的建筑工事。杨官寨遗址聚落环壕平面形状大致呈梯形,基本为南北向布局,在遗址北区东北段环壕内侧,接近沟边的位置还发现有疑似墙基的遗存,很有可能已经出现了城墙。

大量考古发现丰富了关中中部地区特别是泾渭两大河流交汇地带该文化的内涵,特别是最早的窑洞式建筑群的发现,对研究先民们生活生产方式具有重大意义。专家推测,该聚落就是关中庙底沟文化的中心聚落,重要的是,这一环壕基本为方形,与半坡圆形壕沟相比有了重大变化,是最早的正在形成阶段的以“城”和“池”为主要特点的城市模式。

果然,“池”随即被发现。

在位于遗址北区环壕内部的居住区,发现了中心池苑遗迹,这个容积约1000立方米的中心水池附带95米长的引排水系统,是关中地区目前考古发现的最早人工水利系统。先民在挖建环壕时并未利用自然冲沟,而是全部由人工挖建而成,这也反映出,史前先民在修建环壕时,事先经过了前期的勘查、整体设计与规划。杨官寨遗址大型环壕平面布局与关中地区半坡文化时期的聚落布局有了非常大的变化,并且已经出现中轴对称的布局。这可能是中国古代城市对称布局的萌芽阶段,对古代城市布局和发展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时任杨官寨考古队领队的专家王炜林说:“半坡时期的人都是规划大师,他们用环壕将整个聚落围起来,聚落里的房子门都冲着中心的广场。现在我们都将房子朝着向阳的一面;他们是围绕广场做一个向心式的布局,广场是他们最重要的场所,他们可能在那里进行聚会、祭祀等活动。从杨官寨开始,聚落规划布局发生了明显变化。”

杨官寨遗址出土的尖底瓶

已形成较完备社会治理体系

“仰韶时代一般分为三个时期,其中早期(公元前5000 年至公元前4000 年)以半坡文化为主,中期(公元前4000 年至公元前3500 年)以庙底沟文化为主,晚期(公元前3500 年至公元前3000 年)以半坡四期文化为主。位于西安临潼区的姜寨遗址属于半坡时期,但考古界此前鲜有发现庙底沟时期的类似遗址。”据省考古研究院专家介绍,在杨官寨被发现之前,庙底沟时期的聚落是怎样布局、人们是怎样生活的一直有待揭示,可以说“杨官寨遗址的发掘填补了这段时期人类生活遗迹的一个重要空缺”。

从目前的考古资料看,比杨官寨遗址更早的半坡文化时期的聚落规模较大者一般在5万~10万平方米,如半坡遗址、鱼化寨遗址、姜寨遗址。与杨官寨遗址同时期的庙底沟文化时期的聚落规模大多在10万平方米以内,面积与杨官寨遗址相近甚至更大的遗址有:潼关南寨子遗址总面积150多万平方米 ,华县泉护村遗址总面积93.5万平方米,夏县辕村遗址仰韶中期面积90万平方米(遗址总面积110万平方米) ,灵宝北阳平遗址的面积约90万(1999年系统调查为85万)平方米 ,扶风案板遗址面积达70多万平方米。

可见,杨官寨遗址的规模不仅比更早的仰韶早期的聚落有了大幅度的扩大,而且在庙底沟文化时期也属最大规模之一,是5000多年前关中地区仰韶中晚期特大型中心聚落遗址。

那么,6000年前的“特大型城市居民”是怎么生活的?

除了环壕聚落外,考古专家还在杨官寨遗址南面发现一组窑洞式建筑群遗址,距今5000余年,这是关中目前已知最早的窑洞式民居建筑群。在成排的窑洞式建筑群中,考古队还发现了大量的陶窑。

二者的排列基本为组合结构,即每一个窑洞式建筑的门道两侧都有一个烧制陶器的陶窑。烧陶是仰韶时期非常重要的一项活动,几十年前发掘的西安半坡遗址便展现了半坡时期人们的制陶生活。

通过考古学家的发掘,人们可以拼凑出这样一幅场景:5000 年前,生活在杨官寨遗址的先民们制作陶器并作为器皿,用陶刀收割粮食,用石球狩猎;维系他们关系的,除了血缘,还有某种制度。

那时,社会已经有了简单的分工,他们中有的人以制陶为生,有的人耕地,有的人狩猎……他们时常进行宴饮、祭祀等公共活动,当时的杨官寨很有可能已经具有相当完备的社会治理体系。

“比如那条长达1945 米的壕沟。挖这样一条壕沟会产生10 亿立方米的土,这样的工作量不是个人的力量就可以完成的。”王炜林认为,这是少数人指挥多数人劳动的结果。在那个时候,很可能人与人之间已经有了等级和阶层之分。

这个观点似乎在后期的研究中得到了部分验证。

镂空人面覆盆形陶器

2015年起,为了进一步探索遗址东部区域的功能区划,以及聚落的整体布局,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该区域开展了针对性考古调查、发掘工作,发现一处与聚落环壕同时期的大型史前公共墓地。

经初步鉴定,墓地居民在人种类型上与亚洲蒙古人种的东亚类型关系较近,初步鉴定个体死亡年龄集中在中壮年期,有少量婴幼儿个体,不见老年期个体,男女性别比例约0.63∶1。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还联合国内外相关科研院所,对墓地开展了体质人类学、DNA(全基因组水平)、病理学、同位素、牙结石、腹部寄生虫、碳十四测年等方面的多学科、全方位、深层次合作研究,深入了解墓地内人群组成及血缘关系、食物结构及其排列形成过程等情况。

通过对先民DNA全基因组的研究,发现杨官寨遗址公共墓地内男性与男性之间有稳定的遗传关系,女性与女性之间却鲜有遗传,表明当时的社会已经出现或者形成了男权社会。

杨官寨遗址规模巨大的聚落、环壕等,无疑需要动用相当多的人力才能修建完成,这表明当时这样一个聚落已经具备了组织周边区域和聚落的人集中到一起开展大型工程的能力。加上大型居民公共墓地的发现,这些都揭示了杨官寨遗址是一处带有都邑性质的大型史前聚落遗址,为研究仰韶文化、探索城市起源和先民生活等,都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资料。

将打造成综合性文化胜地

2016年度,省考古研究院对杨官寨遗址环壕外围进行针对性考古发掘时发现了大量墓葬,根据出土随葬品及碳十四测年等相关资料,推断该批墓葬为与杨官寨遗址环壕聚落同时期的大型墓地,系国内首次发现并确认的庙底沟文化成人墓地。填补了庙底沟文化聚落形态、埋葬习俗、人种学、人群血缘关系、社会组织状况等重大课题研究的空白。

考古发现,部分人骨发现有割体葬仪。随葬品较少,仅少数墓葬出土有夹砂罐、彩陶壶、陶杯、石壁、骨珠等。部分人骨有佩戴骨簪、陶环、石环的现象,是关中地区首次发现该类现象。在一座墓葬内,还出土有一块颜料,颜料为经提纯后纯度很高的赤铁矿,加工十分精细。据介绍,杨官寨遗址庙底沟文化成人墓地的发现,为学术界从宏观上认识杨官寨遗址的聚落布局提供了依据,也为杨官寨遗址保护规划及遗址公园设计方案提供可靠的现实依据。而且,本次发现的偏洞式墓葬当属目前所知最早的同类遗存,将该类墓葬的出现年代提前了400多年,为该类墓葬的起源与传播,以及关中地区与中国西部地区、乃至西方的文化交流与影响提供了珍贵的考古材料。

2013年,陕西省古迹遗址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启动了《杨官寨遗址保护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编制工作。2015年3月,《规划》获国家文物局批复,并提出修改意见(文物保函〔2015〕425号)。目前,《规划》经充分征求省级、市级、区级各相关部门意见,通过数轮修改后形成的《杨官寨遗址保护规划(2022-2035)》,已通过市级、区级政府常务会议审议,等待报送省政府申请公布。

为科学保护杨官寨遗址及周边环境,合理利用、充分展示杨官寨遗址本体及出土文物、遗址环境等内容,计划依据杨官寨考古及历史研究成果,在保证遗址本体安全的前提下,规划建设面积61.24 公顷(包括遗址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整体范围)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杨官寨考古遗址公园。

根据该考古遗址公园规划,杨官寨考古遗址公园将设置展示服务区(入口)、遗址展示区、展示服务区(西侧)、考古研究区四个功能片区,将博物馆、考古展示、考古研究、城市公园等功能合为一体。在此基础上,依托遗址形成展示节点,并以贯穿遗址公园的东西向主要观光游览环带对各节点进行串联,形成“一环、一带、一心、四片、多点”的空间结构。

“通过遗址博物馆和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杨官寨遗址也将被打造成一处集考古发掘研究、公众考古宣传、文化遗产展示、城市园林绿化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胜地。”市文物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杨官寨考古遗址公园建成后,将整体提升遗址的保护展示和利用水平,在有效保护遗址的前提下,提升遗址周边环境,为社会提供优质文化服务。可在科学推进遗址考古、保护、展示利用等工作的同时,开展遗产教育、文化休闲、市民游憩等活动,使其成为西安文化旅游的重要节点。(轩辕杨子)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来源:西安晚报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泾渭,文化,聚落,时期,布局,遗址,中国,考古工作者,规模,城市,故事传记,关中地区,杨官寨,遗址,庙底沟,杨官寨遗址

今日新鲜事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泾渭,文化,聚落,时期,布局,遗址,中国,考古工作者,规模,城市,故事传记,关中地区,杨官寨,遗址,庙底沟,杨官寨遗址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泾渭,文化,聚落,时期,布局,遗址,中国,考古工作者,规模,城市,故事传记,关中地区,杨官寨,遗址,庙底沟,杨官寨遗址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