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阻碍着我们实现明天目标的就是对今天的疑虑。让我们怀着坚强而积极的信心奋勇前进吧!——富兰克林罗斯福
1944年11月17日,罗斯福再次以53%的得票率第四次当选为美国总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面临紧要关头的时刻,美国人民选择继续信任曾带领他们走出经济危机的人。
然而,罗斯福总统并没能看到战争结束,刚刚进入第四个总统任期,他因突发脑溢血而去世。3个月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同盟国获得了最后的胜利。
看起来,罗斯福的去世没有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同盟国按部就班地获得了胜利,并且建立了联合国以维持战后的和平。
然而,胜利的喜悦并没有持续很久,丘吉尔的“铁幕演讲”就拉开了冷战的序幕,人们有笼罩在持续数十年之久的冷战阴影下。
于是,在过去的数十年中,人们始终在问的一个问题就是:如果罗斯福没有突然离世,冷战可以避免吗?
自信的罗斯福和不自信的杜鲁门
罗斯福确实曾向他儿子的说过,二战胜利后,美国的的唯一目标就是夺取世界的领导地位。
然而,怎么夺取“领导地位”,罗斯福有自己看法。
从1933年开始就担任美国总统的罗斯福,亲眼见证了德国法西斯在斯大林格勒、莫斯科城下冰消瓦解,见证了气势如虹的苏联红军反攻德国。
他认为,通过反击德国,苏联的军事实力已经建设得非常雄厚。因此,在军事上选择与苏联对抗,是不明智的且没有必要的,因为美国人没必要将自己的军队送到苦寒的西伯利亚去同苏联战斗。
不过,罗斯福认为在经济上,美国大有文章可做。因为领导美国战时经济的经验,他深信能在3年时间造出30万飞机,10万门火炮的美国,经济生产才是美国捏在手里的王牌。
而德黑兰会议期间,斯大林也承认,如果没有美国援助的武器,苏联是不可能赢得这场战争。
在这样的情况下,罗斯福认为在战后的对抗中,应避免与苏联的直接对抗,经济实力和工业生产才是他预设“伏击”苏联的战场。
相比起老谋深算的罗斯福,只当了82天副总统就“成功”担任总统的杜鲁门,既没有见过法西斯的猖獗,也没有体会过太平洋战场的残酷,简直是个十足的生瓜蛋子。而杜鲁门自己也承认,他自己就是个“政治阉人”。
如果杜鲁门有充裕的时间去了解美国的真实情况,他就会理解当时美国的真正强大而且无可匹敌的强项到底在哪里,从而理解罗斯福的真正用意。
然而,另一件事情的发生,使得杜鲁门感觉自己并不需要理解罗斯福的用意了。
自信极度膨胀的杜鲁门
罗斯福承认苏联在东欧的事实利益,除了软化苏联的目的之外,他还希望苏联能够出兵对付日本。
因为太平洋战场的惨重伤亡,美国人发现——如果他们进攻日本本土,还要再付出100万人的伤亡才能占领日本。
于是,罗斯福希望苏联能够从北边出兵,直驱日本本土,降低美国的伤亡。
然而,1945年8月6日和9日,在罗斯福去世的2个月之后,美国人在广岛和长崎投下原子弹。
原子弹的巨大威力,让杜鲁门认为对日作战并不需要苏联人。
于是,丧失了外在的利益需要之后,原本就对苏强硬的杜鲁门,马上就调整了美国对苏政策。值得注意的是,在希特勒进攻苏联时,杜鲁门曾建议美国政府“在苏联胜利时支持德国,在德国胜利时支持苏联”,由此可想在心中苏联人的地位。
苏联政府马上意识到了美国政策的变化,斯大林公开表示,在击败希特勒之后,美国人似乎不需要我们了。
为了重新融洽盟友的关系,曾经担任罗斯福助手的霍普金斯抱病飞赴莫斯科,面见斯大林以缓和双方关系。
然而,暂时的关系缓和并没能长久。
1946年,丘吉尔应邀赴美访问,并且在杜鲁门的陪同下发表了著名的“铁幕演说”,就此拉开了冷战的序幕。
冷战使双方对峙了数十年,在这数十年期间,双方数次擦枪走火,并险些再次酿成世界大战。
直到1991年,罗斯福去世46年后,苏联解体——冷战终于结束,笼罩全球的核战危机这才暂时得以解除。
书生妄言
显然,造成冷战的原因并非只有杜鲁门,美苏的矛盾冲突也是客观存在的。
然而,矛盾冲突是否一定会走向冷战?这个问题,书生认为应该再深入讨论。
只有亲历过战争的人,才能了解战争的恐怖,并且会明白战争的实质,罗斯福应该是明白了战争本质的人。
由此,他才会舍弃以对抗为主的政策,以合作的姿态来软化苏联,这也是他所尝试的对抗之外解决矛盾的方式。
常识告诉我们:色厉内荏才会高声恐吓,实力雄厚且高度自信都会选择开放合作。一如今日,太平洋另一侧那位发型很酷的先生。